木木水吧内精美的饰灯散发着橘色的灯光,对面坐着的是今年刚获得我校优秀记者称号的《传媒青年》主编——石小娇。
石小娇来自文学院08汉语言文学2班,现任团委新闻中心《传媒青年》杂志的主编。虽然爸爸在电视台工作,但是她却对广电提不起半点兴趣,“因为喜欢手里翻着书页的那种质感。”所以特别钟情于平面媒体,尤其喜欢杂志,“每个月我花在杂志上的钱都够我买一双新鞋了,呵呵。”
双鱼的内心,天蝎的行动
面前的石小娇,梳着利落的马尾,灰色呢子风衣内搭牛仔衬衣,干练洒脱的同时不失时尚态度,爽朗的笑声,亲切的问候,略过客套和寒暄,和时下很多女生的聊天方式一样,我们的话题也是从星座开始的。出乎记者的意料,办事利落雷厉风行的石小娇竟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双鱼座的女生。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双鱼座女生的性格应该是多愁善感,天真单纯的,可她在天真烂漫的同时还独具了一份强势和认真。“我是一个爱幻想并且慢热的人,有时也会软弱,有时又有点傻不拉唧……”说罢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在她个人看来天真单纯离她挺远的,反倒是成熟稳重在她身上体现的比较明显,因为她看问题常常是比较透彻清醒的,并且在关键时刻懂得如何把握大局。当然,这都来自不断的历练。
不断的成长是因为自大一入学以来,她在忙碌中练就了处理各种事物的能力。刚进大一的时候,生性好强的她给自己接了很多任务,但由于事情过多,压力过大,有一天晚上在和同学打电话的时候她突然大哭起来,吓的整个寝室的同学不知所措。进了《传媒青年》成为了学生记者的她又开始疯狂工作,学校大大小小的教室、办公室、行政楼、图书馆,没有一个不是她常去的地方。一次有人问:“石小娇是个怎么样的人?”结果朋友说:“她不是‘人’。”看似是无心的调侃,实则包含了朋友对石小娇“拼命三郎”性格的佩服,以及对于她平时辛劳的心疼,不得不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她对记者这份工作太过疯狂,但是追究疯狂的缘由,恐怕是因为一份热爱吧!
《传媒青年》里面有很多版块,她几乎每一个都有尝试,尤其擅长专题写作,在她看来,专题最具挑战性,因为它是众多版块的综合与概述,同时有又不同于任何一个版块,它是有综合性和前瞻性的,也是最拿捏不好最具挑战性的。“新闻写多了就成‘新闻眼’,人物专访写多了就成‘人物志’,时事评论写多了就成‘时评’……这些工作都不好做,但都值得做,一步一步做,踏踏实实做。写稿子要慢慢学会升级,让写的东西有层次,做人也一样,要耐心的前行,逐渐登高。于是在石小娇上大二的时候,她成了《传青》实至名归的责编。这不仅归功于她的努力,责任感也是她肩挑重担的动力。
采访之苦——彻夜未眠
作为一名记者,除了通讯消息写作之外,最需要磨练的就是在采访中和人沟通的能力,最令石小娇记忆犹新的是那次辛苦与收获兼备的采访任务。
那是2009年杭州动漫节,传媒青年杂志为浙江之声供稿,她的任务是采访动漫花车游行的总导演——全国赫赫有名的教授张光照老师。由于第一次采访音频质量太差,不得不重新采访。石小娇接到通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了,而任务在第二天早上八点前就必须完成,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石小娇一咬牙还是决定拼一把!“当时唯一的办法就是赶去当时在萧山的剧组进行采访。”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四处求助,行动派石小娇选择马上准备电脑和录音笔,去ATM机取钱,和学姐一起先赶到市区,再打车去萧山。到了张老师下榻的酒店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可是张老师带剧组的人出去彩排了,只能在酒店大厅等老师。到了凌晨一点半总算是彩排完了,又匆忙跟去房间采访张老师,到凌晨两点半,采访终于结束了。老师休息了,她们又回到大厅剪辑音频,由于是新手不会剪辑,只能在旁边帮学姐听音质。
“剪了两个多小时,我才能帮上手,于是便和学姐一起赶。快剪完的时候耳边传来了清晨的鸟鸣声,看表,已经六点多了……”剪完之后,还没吃早饭的她们赶快整理东西乘坐B1返回学校。早上车子比较空,她坐在最后排,一个急刹车,还在迷糊中的她便因为惯性从座位上滚了出去,躺在地上的她狼狈不堪。“当浙江之声的翁筱枫学姐打电话来表示感谢的时候,我已经迷糊的不成样子,只能在电话这端瞎应声了。”挂了电话,她便沉沉的睡了过去。“虽然感觉很累,但还是觉得充实,这才是真正的记者的样子。”她说着,脸上浮现出满足的笑容。

优秀源自传承
在做记者做责编以及做主编的日子,石小娇说自己得到了最好的指导。她特别提到了三位老师。第一位是潘红霞老师。“曾经有次甄选采访主题,我本人感觉学校要的是比较官方的话题,就交了政治性较强的选题上去,结果很多都被潘老师否定了,当时我十分不解。”老师说选题应该贴近学生,而不是宣传政治,要对学生本身的不足进行反馈。潘老师为人稳重,经验丰富,对学生的指导更是细致入微,这给了她很大的帮助。
接下来是李远煦老师,李老师十分年轻,创新精神十足,她也非常喜欢大家多提新想法新思路。“每次去跟李老师交流就好像在考试,要跟她拼创意拼想法,虽然压力有点大,但学到的东西也很多”。
而团委副书记赵月峰老师带来的则是另一种不同的工作风格,赵老师在工作上对石小娇影响最大的是对于细节的把握。“有一次做封三,底色是黑色,但我们封面的颜色是很跳的紫色,赵老师就指出这样的底色太暗,跟杂志的整体风格不统一。”而且,除了在细节上,赵老师也十分看重对杂志的总体把握。
“三位老师,三种要求,虽然压力有点大,但是这既是对自己的锻炼,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更体现了学校、老师对于《传媒青年》的重视与责任感。真的很感谢他们。”
态度决定一切
“信息的呈现是一种形式,但如果纸上的东西没有可读性,只是废纸。好的稿子要能引的起读者的兴趣,”石小娇如是说。
稿子的质量能体现一个记者的态度。如果态度端正,积极向上,再不济的稿件也会带有一份真挚。她对优秀的理解是:优秀不是什么标准,而是发自内心的热情,始终如一的敬业,不图名利。记者代表了公众的话语权,但不是传声筒,记者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态度,有社会责任感。
石小娇认为做记者应该像白岩松,说实话而不去在意所谓的脸面。“人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人不能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态度;人不能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心。”《态度决定一切》一书中的卷首语是娇姐对10级的小记者们的赠言。既然选择了做一名记者,就应该以记者人的身份去要求自己,用自己的态度来证明自己,如果这么做了,你也许就是下一个优秀记者。
后记:
电话铃声响起的时候,采访已接近尾声。
娇姐的话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不管做什么,态度决定一切。”
当你不断端正自己态度的时候,你会发现人们眼中的优秀在你身上早已变成了一种习惯。(文/白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