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人物

浙传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浙传人物 -> 正文

专访人民日报社驻华盛顿记者李博雅

发布时间:2015-05-06 来源单位: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简单的马尾辫,朴素的黑白条纹裙装,随意别在耳后的几缕头发,露出光洁的脑门,看似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女孩,却用实力在书写着优秀。她是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2009届英汉双播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现任人民日报社驻华盛顿记者李博雅。在校期间曾获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浙江赛区二等奖、最佳语音奖;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浙江赛区一等奖;21世纪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东部赛区亚军,2008年度浙江传媒学院“最具影响力传媒青年”。旁人对其评价是:“低调谦虚,好学执着,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4月29日晚上6点,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二楼报告厅里人头攒动,同学们怀着仰慕,佩服的心情聆听李博雅的讲座—国际新闻漫谈。在讲座中,博雅学姐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我2009年从浙传毕业,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国际新闻研究生班,2012年4月进入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工作,曾经采访过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布热津斯基、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及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在谈起采访布热津斯基先生时,李博雅记忆犹新,“从我个人的体会看,当时像布热津斯基这样的美国战略家对中国媒体还是比较防备的,也比较挑剔,接受采访时,布热津斯基自己准备了一支录音笔,之后要求可丁可卯的去写,最后的稿子虽完全根据采访所写,但看得出来,布热津斯基仍旧是不满意的。”

在谈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博雅学姐说道“新闻绝对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就像校园里的一些采访实践,校内外各电台广播、电视台实践等等都是一种很好的机会去锻炼自己,这些是以前书本里学不到体会不到的,别人不能告诉你靠你自己去体会的,例如让自己以最简单清晰的话语去概括一件事,这都是最基本的基本功,这就要从最基础的实践中练习的。”

出国后,她最深的感受是学好一门语言是你职业上的敲门砖,正所谓“不怕功夫深,铁柱磨成针”她反复提到的一个关键词就是“练习”。李博雅在美国每天看大量的新闻报刊,一开始她要花一个半小时才看完,但是现在大概40分钟就能浏览它的要点。回忆上大学的时候,她坦言一开始预期的是当一名主播或者主持人,根本没想到能够进入人民日报这个国内权威性的纸媒行业里,这也可能是现在许多在校大学生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就业难、就业不对口的问题。但当人民日报社招聘的机会来临的时候,正是因为平日的努力让李博雅有足够的能力去把握这个难得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一切,离不开的还是掌握基本功,勤加练习,勇于实践。

作为一个驻华盛顿的记者,她的一言一行都要严谨谨慎,身上背负的压力不言而喻,对此,李博雅有特别的减压方式“我很喜欢做饭,这时候一切工作的烦恼都抛之耳后,也会养一些小动物,看着可爱的小生命,心情就变好了。当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平时不忙的时候会出去走走,做记者比较自由,也算是一个小小的福利。”谈起这个脸上的轻松表情让人倍感亲切,她笑着开玩笑:“我们这个工作就是拿着‘卖白菜的薪酬,却冒着卖白粉的危险’”当问及是什么原因一直坚持下去,她说,“一方面算是一份固定工作,另方面也是一份责任,既然做就要坚持,并且要做好。”李博雅进入人民日报已经三年了,积累了不少经验,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没什么经验,一次采访的前期准备没有做好,话题问着问着就偏了,当时还会在心里默默想自己怎么会这么说,赶紧找一个话题插过去。”她轻轻地笑了声,似乎在回想自己当年的青涩。

这次难得与李博雅接触的机会,让我们看见了这位平凡却坚毅的女孩儿身上散发出来的专业光芒,并且在谈吐中感受到一位优秀传媒人的专业素养。一个无时无刻都微笑充满自信的女孩,相信认识她并听过她的故事的人一定深深被她折服并且产生由衷的敬佩。也希望李博雅能够在自己的传媒之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