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人物

浙传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浙传人物 -> 正文

2011毕业声:霍卫宁——建一个未来的模样

发布时间:2011-01-20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在传媒学校有一部分人,奋斗在光鲜亮丽的舞台上,与耀眼的光与影中追逐自己的梦想,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然而还有一部分群体,默默辗转于各个阅览室之间,埋头于数字和建模中,在计算里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安静与快乐。而霍卫宁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霍卫宁,浙江传媒学院,07电子信息专业。曾于2008年11月获得浙江省高等数学竞赛一等奖;009年5月获得“科技之星”称号;2009年10月获得全国数学竞赛三等奖和全国建模浙江省三等奖。


酷爱阅读的数学高手
  由于高考失误,霍卫宁伴着那份不服输的劲头开始了大学生活。在大学期间,他加的社团并不多,但阅览室与自习室却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与身影。“大一大二的时候,我绝大部分在看一些和专业相关的书,后来,只要书架上有喜欢的,我都会拿来翻翻,我看书很杂的。图书馆真的是个好地方,应该好好利用它啊。”
  虽然是临近毕业的优秀学长,但面前的霍卫宁仍然言语不多而略显安静。当记者提出让学长推荐几本书时,他才兴致勃勃提到自己最爱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那是一本感染力很强的书,会给你带来很多思考。”而霍学长推荐的另一本书竟然是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数学和哲学是相同的嘛,罗素不也是数学家吗?”霍学长笑着说。
  最令记者吃惊的是,霍卫宁还钟情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古代的文言文读懂了是很有味道的。”在空闲时间里,他会体味《左传》其中的味道,也会用左手抄写《易经》,讲到这里,霍卫宁调侃道:“就当锻炼小脑了。”

“悟性只是基础,浮躁来源于个人”
  众多的奖状与成绩背后,不仅仅是霍卫宁天生敏捷的思维与良好的悟性,还有那份耐得住寂寞的勤奋与执着。“最难忘的是那次建模大赛,是那种‘我要做好’的信念支撑我们三天三夜,最后取得了好成绩,特别有成就感。”当听到记者自嘲从小数学差劲时,霍学长的一句:“那只是过去留下的阴影,其实你觉得自己能做好就一定能做好!”如此坚定而意味深长。
  有人说传媒类学校文艺气氛太浓,不是个做研究和学习的地方。而对此霍卫宁表示不然。他告诉记者,有时一个人确实会枯燥,但出去散散心,调节一下,心,仍然可以回归到书的田园。“不同人有不同舞台,艺术类学生就要在活动中提高自己,这并不影响我的学习。而浮躁只是来源于个人,不是环境。”
  是啊,从生命诞生之日起,它注定要面对一个万象纷呈的世界,那会成为一个人的舞台,也有可能是不可预测的万丈深渊。路,到底怎么走,还是由自己决定!

喜欢尝试的务实者
  在聊天过程中,记者深切感受霍学长那份独有的踏实与务实。“大学生虽然在学校学了一些理论,但真正进入社会还是什么都不懂,要在实习中一点点积累和学习。”或许,这也是精通各种计算机软件的他仍选择从基层技术人员做起的原因吧。
  不过,这位“传统派”的务实者,却有另一番爱好——尝试。当提到对未来的规划时,霍学长告诉记者,就业、考研、创业等等他都会去尝试。“我还在求职过程中,不过也要参加一月份武汉大学的考研,至于将来的创业也会考虑的。”霍卫宁从最初的参加比赛到现在得职业规划,一路走来,在尝试中寻找着最优选择。

“我的大学四年没什么遗憾”
  岁月无情,时光如梭,一见面时霍学长就感慨“在学校真好”。而对于徘徊在毕业与就业的他们,曾几何时,在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校园里,走过了四年的风风雨雨,四年秋冬春夏。
  回首四年飞转的时光,霍卫宁回忆起刚上大学时,“那时候真是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用操心,可以依赖父母家庭。”四年后的霍卫宁已经在大学中收获了那份成熟的积淀,“现在,觉得身上有种压力和责任感,什么事情都想靠自己独立完成”
  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如果让我重新再来,我会……我会……”,然而,霍卫宁的回答却是“我的大学四年没有什么遗憾,如果重来,还是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没错,他就是这样的人,不将时间浪费于沉湎过去,经历过就满足过。
  或许,有心与无心的追逐,总会有遗憾,然而在追逐完,跑完了全程,仍然是完美和完整。当一个人在回首往事时,能告诉自己“我没有什么遗憾”,那一刻的他必定是释然的,他的生命必定是有价值的。(文/孙晓文)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