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个来自新疆的汉族男孩。
他,是同学心目中的快乐男生。
他,高中就组了乐队,最爱摇滚和说唱。
他,人生中的第一部话剧就赢得了所有人的肯定。
他,就是《如果我不是我》男主角的扮演者——刘帅宇。
曾经的他
他从远处走来,虎头虎脑,发型干净,身材魁梧,身着红绿格子衬衫,宽松的黑色外套,笑容阳光。这就是此次采访的主角——10电编1班的刘帅宇。或许是因为生长在歌舞之乡,帅宇从小就与音乐结缘。高中时代他就组建了一支摇滚乐队,优秀的演出让他们获得百事西北赛区三等奖。仿佛艺术的基因很早就深深印入他的血液中。也许就是命运的安排,一个来自西北的大男孩就这样背上行囊,带着满腹的理想来到了千里之外的江南水乡,踏进了浙传的大门。

孙同如我
当与记者谈到与这部话剧结缘的经历时,帅宇爽朗地笑称自己的经历很曲折。“记得那天吃东西太饱了,于是就和同学一起散步。恰巧听说有这个话剧的应聘,就抱着试试的心态参加了。”原本竞选多多的他却被E代的社长看中,通过复试后,正式获得了孙同这个角色。说到排练的故事,帅宇立刻向我倒起了“苦水”。周一到周五从晚自习后到关寝之前,每个周六、周日的一点到五点,这就是帅宇整整54天排练的日程表。讲到这,帅宇说出了一个遗憾。因为父亲想念远方的儿子,于是两次从新疆赶到杭州,只为看看儿子是否过的安好。可是因为话剧组要日夜赶工排练,第一次离开家的大男孩,却没有时间去见父亲。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将近两个月的排练中,第一次参演话剧就担任男主角的帅宇接受了很多难以预料的挑战。在厚厚的56页台词本中,有近46页的台词需要他去攻克。密密麻麻、绕口的台词让爱笑爱闹的他,心中有了无形的压力。有时遇到记不住台词的情况,总会被严格的导演批评。然而更让他每夜辗转反侧的是他的普通话。表演的核心在于声、台、形、表,而对于大西北的性格大大咧咧的男孩,他总是分不清前后鼻音。这一度让自信地享受舞台的帅宇很是苦恼。然而话锋一转,他感慨道:“我非常感谢场记王晓菲姐姐,是她帮助我划出发音不标准的句子,陪着我反复练习。”
就如许多大一新生所困扰的一样,帅宇在排练话剧期间,遇到了各种活动的冲突。在电视台、学生会办公室、话剧、社团活动、街舞的各种选择中,他毅然选择了《如果我不是我》。在记者疑惑的眼光中,他坚定地解释:“我们社长林杭有一个梦想:好话剧不是开场座无虚席,而是闭幕时走廊两旁还是有恋恋不舍的观众。我也想成为这样一部好话剧的一份子!”这就是一股摄人心魄的感动,一种对理想的向往之情。
撕掉眼前的红布
问及帅宇怎么看待孙同这个角色时,他开起玩笑:“我觉得选角的学长学姐很有眼光!孙同仿佛就是另外一个我!”在他看来,孙同是个热爱音乐的简单男生,却被母亲管得很严,时常被母亲掌控,没有选择的自由。就好似一块红布遮在眼前,看不清前方的路,想要摘下,又无所适从,害怕面对之后的艰难险阻。孙同一度妥协,最终却在莫默的鼓舞下参透:要生活就要学会选择。正如帅宇,在全剧组共同为理想奋斗的感染中,在集体利益的面前,他毫不犹豫的选择坚持完成话剧。也许放弃其他,会失去很多精彩的经历。但此时他深知,如今他更会收获一种满足与感动。那是与他一同奋斗过的兄弟姐妹,那是命运赐予他迅速成长的惊喜。

后记
一直觉得帅宇是个很有想法,有独立主见的男生。闲聊中,记者吃惊地得知,他虽然喜欢表演,但不会再接话剧。他更想尝试导演的角色,认为自己更适合在幕后创作。敢想敢做,敢做敢当,这样潇洒的个性很是让人钦佩。或许,这正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一种果敢。选择最喜爱的,坚持应坚持的。这样的男孩,值得祝福! (文/费雯沁 图/张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