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人物

浙传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浙传人物 -> 正文

浙传叶炜作家:踩着时代的鼓点,创作老百姓喜欢的作品!

发布时间:2024-01-31 来源单位:宣传部(教师工作部)


图片

炜,本名刘业伟,我校创意写作中心主任,浙江网络文学院执行院长。中国大陆首位创意写作文学博士,文化创意博士后,美国爱荷华大学创意写作工作坊和国际写作计划访问学者。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首批青年文化人才,曾获茅盾文学新人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等,系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研究》主编。

与祖国同频,与时代共振

叶炜出生于1977年,从小成长于农村,外出求学又进入了城市,这个从乡土转换到城市的过程,对他的写作事业无疑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了时代发展的巨大变化,他的写作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我用了二十年的青春来感受农村,又用了二十年的时光来认识城市,”叶炜说:“从世界文学发展的规律来看,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一个国家的文学焦点和中心也会逐渐由农村转向城市。”叶炜在改革开放将起时出生,他切身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日新月异的整个过程。从“乡土中国三部曲”到“转型时代三部曲”不仅是叶炜个人经历的缩写,也正是中国这个伟大时代发展的缩影。

从百年乡土中国历史到新世纪之交的转型期,从乡土题材到都市题材,从农民形象到知识分子和新人类群体,叶炜的创作敏锐触摸到转型期中国知识群体的心理惶惑和精神裂变,高校生存状态以及都市生活的焦虑不安等。他用自己的文字,来记录着时代,传递着未来。从“乡土中国”到“转型时代”,既是现实的“贴地飞行”,更是时代的“精神高蹈”。他用文学的方式记录着这个伟大的时代,他用最炽热的爱为祖国的发展和巨变高歌欢唱,从乡土题材到都市题材,都是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一个个音符,一曲曲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感人旋律。

“贴地飞行”的创作者  思想火炬的传递人

图片

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的青年项目

图片

如果从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乡土社会的反映和批判算起,中国现代小说对于乡土社会的描绘和反思到今天已近百年。在这段并不算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乡土小说的写作却经历了曲折多艰的磨难与考验,甚至濒临险境。但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的小说家对乡土中国的思考从未停止。他们虽然大多已经远离乡土定居城市,但是仍旧心存对故乡的热恋、对故土的热爱、对故人的热情。

在这种坚守和努力中,75后作家叶炜耗时十年创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富矿》《后土》《福地》给乡土文学带来了一次新的历史机遇。

图片广受好评的“乡土中国三部曲”

“乡土中国三部曲”是叶炜35岁前创作的作品,也是他不忘初心的力作。从第一部《后土》,到最后一本《福地》,时间线跨越了整整十三年。而这三部百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也获得了专家和读者的很多赞誉:第一部《富矿》参评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第二部《后土》参评入围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同时获得了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第三部《福地》获得了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乡土中国三部曲还整体参评入围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受到评委赞誉。茅盾文学奖评委汪政在谈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文章《奏响新时代的黄钟大吕》一文中说:“叶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则注目中国的土地与土地上的人们,是一部有史诗追求的作品。”

除了对作品思想性的追求,叶炜对小说的结构性也有很大的要求。“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无结构,不长篇’。结构就是观念,长篇小说是需要展示作家世界观的。”在创作《后土》中,他一直在尝试寻找那个创意点,让这本小说有更好的形态。终于,它出现了。

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时,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想到可以用节气作为连缀小说章节的结构。24节气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而且还与农民的劳作息息相关,每章从节气开始叙述故事,既能有一条天然的时间线,又可以体现农民和土地、劳作的关系。突然“get”到灵感的叶炜开心得像个孩子:“我当时真的特别激动,有的时候好的创意就是不经意间蹦出来的,这个创意让这本书获得了更好的形态。”乡土文学是厚重的,它所体现的关怀和想表现的现象是有普遍意义的,因为承载了太多,所以乡土文学才会有这样的厚度和温度,这也是叶炜对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之路上农村所经历的巨大变化的记录,他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创作,贴近现实和生活,用创意写作的形式打磨,从结构到思想都力求给读者带来关于时代和现实的思考。

图片

转型时代三部曲前不久,叶炜又推出力作,以知识分子为主角创作的作品“转型时代三部曲”——《裂变》《踯躅》《天择》,这个系列也成为他创作的新“富矿”和新“福地”,是他倾力创作的第二个“中国书写”系列。

“写作是一场马拉松,文学是一种追求”

他是创作型老师,也是学者型作家;他热爱生活,也热爱写作;他行走着,也创造着。“坦白说,我的生活没有太多的爱好,没有太多的社交,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读书、写作。有人说我写作方面很勤奋,其实这才是我对抗时光的方式。唯有读书和写作,能让我在时光流逝里渐渐心安。”谈到写作对他的意义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写作是一场马拉松,文学是一种追求,它已经融入我的生命里,成为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了。”

叶炜从小就特别喜欢写作,他是中国大陆首位创意写作文学博士。他说,创作就是认清自己的来路,在来路中找到自己的初心,从而捍卫自己的尊严。

图片

在学术会议上做创意写作主题报告

他很感谢文学启蒙老师温传安先生,给了他写作最初的鼓励,并给他起了笔名——叶苇。后来在不断地发表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叶炜把“苇”字改成了“炜”,“我觉得,这个火字旁的‘炜’字意思是对光明的向往,我希望用我手中的笔来对现实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描摹和超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烛照’”。

因为一次机遇,浙江传媒学院良好的艺术氛围,科研和创作并重以及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及对人才的充分尊重深深地打动了他。本着推动浙传创意写作学科建设,潜心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悉心教书认真育人,以知识服务社会的初衷,叶炜加盟浙江传媒学院,在这里开始了新的征程。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