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热点 > 热点聚焦 > 新闻详情
争奇斗艳的“脸谱”——细说中国饮食文化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1-11-15      

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很大程度与地域有关,不同的地理特征孕养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饮食文化,喷香的铁锅大锅炖,大连的海胆捞饭,亦或是广西螺蛳粉,武汉热干面以及豆皮面窝,云南粑粑饵块,广东的肠粉,陕西的面食,都深深印在当地人的心中,寄托着当地的文化与情感。

东北的大串烤肉彰显着他们的豪放,新疆的炒米粉体现新疆人们的火辣热情,重庆的热辣火锅展示着他们的爽辣朴实……而步入大学或工作以后,很多年轻人会离开自己的家乡前往五湖四海,这其中就避免不了品尝新鲜的美食,传递南北方美食文化。

中国的八大菜系文化

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在商周时期南北初有改变,南宋时期南北甜咸口味真正形成,清朝初期出现了鲜明的四大菜系,分别是川菜,鲁菜,粤菜,和淮扬菜,清朝末期浙江菜,徽菜、湘菜和淮扬菜的出现真正意义上形成八大菜系。

鲁菜,最早起源于山东的齐鲁风味,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技法最丰富、难度最高、最见功力的菜系。

川菜以重油、重盐、麻辣鲜香闻名,其取材范围广泛,且调味多变,样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调味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

粤菜主要特征是原汁原味、咸、鲜、清淡,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三种地方风味组成,三种风味各具特色。,技艺精良,清而不淡,就像他们说的,广州的每家人都会煲汤,汤里承载着厚重的感情,具有独特的乡土风味。

苏菜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菜的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其善以黄酒调味,且具有甜味。

闽菜其南北部口味不同,南部咸甜而北部鲜辣。有三大特色,一长于红糟调味,二长于制汤,三长于使用糖醋,且色香味俱全。

徽菜重油味且重盐,在烹调方式上一是就地取材,二是善用火候三是娴于烧炖,浓淡相宜,注重天然,以食养身。

湘菜重油,重盐,重辣且善于腌制腊味,制作精细,用料上比较广泛,口味多变,品种繁多;色泽上油重色浓,讲求实惠;品味上注重香辣、香鲜、软嫩;制法上以煨、炖、腊、蒸、炒诸法见称。

浙菜酱香味浓,选料讲究,烹饪独到,注重本味,制作精细。选料刻求“细、特、鲜、嫩。”烹饪方法上以炒、炸、烩、熘、蒸、烧六类为擅长。

中国的南北饮食文化

中国南北方人的性格之迥异主要造就了南北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在大众印象中,北方人性格粗犷,质朴又直爽,而南方人性格相对温和,精明和内敛;北方人热爱面食,而南方人喜欢大米;北方人的饮食较为豪迈,而南方人的饮食讲求精致;北方人吃辣椒是为了驱寒,而南方人吃辣椒是为了祛湿; 这也恰好符合南北方人之间性格的差异。

当问及南北方饮食文化时,来自上海东海职业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小马(化名)说道:“我自身的最大感受就是南北方口味差距挺大的,北方的稻谷口感更佳厚实,劲道;南方会比较硬挺,没有北方那么醇香。并且南方的食物口味比北方清淡一些,北方更加重盐重油。”而身为北方人的她,印象最为深刻的南方美食是上海招牌美食葱油拌面,面条有韧劲又滑爽,葱油浓香。品种包括开洋葱油面、葱油肉丝面与葱油三虾面等。她说道:“我去年来到上海集训,下飞机的那天晚上,我在上海街边的一个小面馆吃了一碗葱油拌面,真的深深的抓住了我的味蕾,轻轻拌一拌,香味已经溢出,面条有点硬但是也不会突兀,反而刚刚好。让我的疲惫马上消失了,那是我永远也忘不掉的味道。”

而在南方人眼里,对南北美食的印象又有所不同,中华女子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小鱼(化名)说:“我很喜欢家乡(浙江)的冬笋,去到北京以后我越来越想念,我还买了很多冬笋带过去。冬笋闷锅真的很鲜美,也是我和家的一个桥梁。最喜欢的北方菜是胡辣汤,我觉得这个菜很神奇,辛辣但是和四川重庆的辣又不一样,一口进去很浓稠,温暖。里面还有很多其他同样可口的配菜。”

同样来自于浙江,现在就读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民乐专业的豆豆(化名)发自肺腑道:“我喜欢吃东坡肉。酱汁浓稠,熬出来甜咸口的真的很有食欲。一块块肥瘦相间的肉真的很让人垂涎欲滴。也是浙江菜的代表。北方美食里我最喜欢吃烤鸭。在北方吃到烤鸭的时候真的非常惊讶,外皮酥脆,里面的肉爆汁,配上葱和酱,裹在面皮里一口吃下去真的不知道怎么形容这样的美味,可能这就是中华美食文化的吸引力。”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美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许多美食世代流传,但也有很多美食因为复杂的制作工艺而失去传承。其实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美食,都应该多去尝试,接受,体会我们国家的美食文化也是很重要的经历。

中国独特的“辣”文化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辣椒大国,辣椒的产量和销量都占据世界第一。随着麻辣火锅、麻辣烫、酸辣粉等辣味饮食的流行,我们也倾向于认为吃辣是中国特色之一。而辣椒也早已与中国人、辣椒与中国文化之间已经有了很深的关系。

WechatIMG2898

据考证,贵州是中国最早一个将辣椒作为食品、调味品的地区,最早的辣椒行使的是“代盐”的功能,贵州最早食用辣椒是因为该地区古代食盐非常昂贵。尤其在食物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庶民要尽量吃下粗粝的杂粮,需要一些重口味的“下饭”副食,辣椒占地不多,不挑气候、土壤,在中国大多数地方收获期长达半年,口味又重,拿来下饭再好不过。辣椒在清中期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到各地的最重要原因,正是在当初经济较为不发达的西南地区辣椒普遍的“代盐”功能。直到清朝灭亡的1911年前后,辣椒流传的人群仅限于乡村庶民,有些中农、地主也会吃,但城里的饮食罕有辣味。至于贵族和世家,更不屑于尝试这种“低贱”的味道。

随着近代开埠,底层劳苦大众更喜欢浓烈的味道来掩盖廉价食物的异味,二十世纪初从宜昌到重庆一线的纤夫,他们从事重体力劳动,能量消耗大,需要补充蛋白质,可是精肉的价格又很贵,纤夫们消费不起,便只好吃些下水,不太新鲜的肉类。这些食材较为腥臭,需要用比较浓烈的佐料盖过食物的本味,所以就有了“麻辣烫”“毛血旺”“红油火锅”一类的菜式。民国以后,这类麻辣菜式才传播到城市,其食材也扩大不限于下水等。

当代中国人说起“辣椒”的时候,脑中便一定会浮想起那种食用其之后感受到的发热、刺激和略微的疼痛感,除此之外,“辣文化”还会让我们联想起一连串的“辣文化符号”。我们很容易想起性格热烈开放、身材火爆的“辣妹子”;也会说一个人性情果敢、“火辣”;我们还会想起农家门口一串串用于辟邪和增添喜庆的辣椒串;还有湘菜馆门前招徕顾客的红色装饰。“辣”之所以在受人广泛喜爱的同时还能扩充出属于自己的“圈子”,正是由于我们在食用辣椒时产生的“热”的感受,再将“热”的概念引申到抽象概念上的“火气”、“热气”等概念,再将这类抽象概念转化成如“辟邪”、“喜庆”、“火辣”、“放荡”等概念,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概念,进而形成一种特殊的“辣文化”圈。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