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热点 > 人物专访 > 新闻详情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记校友石衡山的援疆故事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20-06-03      

初夏的傍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尤鲁都斯巴格镇逐渐恢复了宁静,夕阳从云缝中把万道霞光洒在街上,不远处的维族阿妈有条不紊地整理着门前的棘枝,几个可爱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嬉戏,天真烂漫的笑容洋溢在他们圆圆的脸庞上......

这一幕深深地打动着远道而来的基层工作者——石衡山,他快速按下快门,记录下眼前的美好与祥和。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2019年,刚从浙江传媒学院毕业的石衡山怀揣满腔热血来到这个遥远的新疆阿克苏小镇,用实际行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青春之花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

石衡山,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19届毕业生。目前就职于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尤鲁都斯巴格镇党委党建办,具体从事基层党建工作。在校期间,曾任文学院分团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

人生的十字路口,他选择去祖国西部建功立业

决定奔赴西部前,石衡山已经在深圳找到了不错的就业岗位,但是“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想法早已在心中生根发芽,内心的呼唤越来越强烈……“家人最初是不支持的,他们都不愿我去离家这么远的地方吃苦。”但是石衡山没有放弃,“我的执着与坚持说服了我的家人。”石衡山笑着说。家中三代都是党员,算上石衡山已经是第四代了,作为资深老党员的祖辈、父辈,或许比其他人更理解石衡山内心的向往。作为援疆基层干部,石衡山深知责任之重大、工作之艰辛,“工作标准很高,要求很严,责任很大。”可石衡山仍然坚定地认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当代青年就是要不怕吃苦,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服务社会发展中书写亮丽的青春。”

 

青春绚丽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西北的天空明净高远,大地深邃辽阔。石衡山所在的尤鲁都斯巴格镇位于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城西南部,距县城直线距离17公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现辖14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22个站所,10所中小学校。

尤鲁都斯巴格镇

当地村庄

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尤鲁都斯巴格镇实行贫困户包联制度,每一位干部都有对口联系的贫困户包联户。石衡山对口联系的农户热西提·依米提经营着一家小卖部,由于物品种类少、经营方式单一,收入甚微。经过前期走访调研,石衡山和同事们一起为其设计了增开冷饮、烧烤小夜市的经营方案,并协助其办理了烟草专卖证,规范了经营模式,增加了农户的收入。现在,哈孜努尔·帕孜勒一家慢慢走上了致富之路,家庭氛围也更加融洽了。另一户对口联系的农户伊力亚·库尔班,家里就剩下一位老人,没人干重活,石衡山就帮着把地里600多斤棉花全部收完。这次六一儿童节前夕,石衡山和同事们还一起发动各方力量,联系了三家爱心企业,为几个村的孩子捐献了400张崭新的书桌以及大量的书籍,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了节日的快乐,更传递了援疆干部的大爱。这样令人动容的故事还有许多......

除了经常跑各个村开展工作,加班至凌晨也是常有的事,“前段时期任务特别多,每天凌晨两三点才回到宿舍,洗澡的时间都没有,累的直接躺下就睡着了。难得休息的时候,喜欢拼乐高放松一下。”采访中,时刻都能感受到石衡山的幽默风趣、乐观开朗,当被问到参加工作以来有哪些成长与改变?他大笑着说:“改变的话,可能是发际线往后移了吧。”

石衡山走访村民

毕业后近一年的工作经历,让石衡山逐渐褪去最初的青涩,心境更为豁达,也更加深刻了解身为青年党员所肩负的职责与使命。 今年春节前夕,石衡山回到了家乡——山东省泰安市,打算陪家人过一个欢乐团圆的春节,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原定计划。1月底,泰安市凤台社区发布了党员志愿者招募令,石衡山第一时间找到社区党组织报名,加入抗击疫情第一线服务工作。

石衡山在家乡参加抗疫志愿服务

了解到本社区入户排查人手不足的情况,石衡山再次主动请缨,配合医护人员挨家挨户上门排查。由于小区楼栋没有电梯,工作人员需要一层一层爬楼梯,十分考验体力,一天下来往往精疲力尽,石衡山坚定地说,“我是一名党的基层工作者,疫情就是命令,冲锋在前是我的责任。能够为家乡人民服务,我倍感荣光。”

梁家河之行,带给他人生的成长与蜕变

回想在浙传的校园生活,石衡山感慨良多,尤其是入党那段经历更让他记忆犹新。刚入大学时,石衡山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是学习成绩不是很冒尖一度成为他前进的绊脚石,他为此也苦闷了很久。2017年,横跨4个省、往返3000多公里的“浙传学子走进梁家河”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彻底打开了石衡山心中的郁结,也让他找到了答案。

石衡山在前往梁家河的火车上

在梁家河的十多个日日夜夜,石衡山和队友们住在闷热的窑洞里,“我和几位男同学都在一个铺上挤着睡觉。每天睡前先打虫子,半簸箕的虫子让队里的女生宁可站一晚上也不敢入睡。”在梁家河,石衡山和队员们寻访了村史馆、知青旧居、以及当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下建设的知青井、沼气池,亲身体会感受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过五关”:饮食关、跳蚤关、生活关、劳动关以及思想关。“1969年年初,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离开。这七年,他同乡亲们一起挑粪拉煤、拦河打坝、建沼气池、吃玉米团子......”这些仿佛就在眼前的画面深深地触动了石衡山,“看着总书记一封封入党申请书,跨越十年的坚持,我人生中的这点挫折又算得了什么?我终于明白,坚定内心的理想信念,不断增长知识才干,让自己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走进梁家河》

“做事干净利落,身上有着山东人耿直的品质,是石衡山给我的第一印象。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习方面,他对文字、影像有着执着的追求,也有着坚毅的品格,在同龄人当中起着表率作用。梁家河学习实践一行,带给石衡山成长与蜕变。他经常跟我说,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一直激励他前行。”文学院辅导员陈文耀说道。

石衡山与队员们

谈及未来,石衡山说:“经过一年的时间,我已经逐渐融入到了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热爱这里淳朴的民风、辽阔的土地,我立志成为一名扎根新疆的基层工作者。”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