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纪录片中的流域记忆和人物描写
——《黄河尕谣》学术放映与讲座顺利举办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12-10      

12月8日晚6点半,由浙江传媒学院主办、文学院承办的“纪录片中的流域记忆和人物描写”主题讲座在桐乡校区举办。文学院戏剧与影视文学系教师俞洁参与了本次讲座。

主讲人张楠2011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导演专业,曾承担过多部央视纪录片的导演和制作,并有多部记录短片作品在国内外获奖。 2014年,张楠离开中央新影集团,开始独立创作,其中《黄河尕谣》由CNEX出品及多家机构联合出品。目前,他的第二部长片《我的生命线》正处在后期制作阶段。

讲座伊始,主办方放映了张楠以西北民谣歌手张尕怂为主角拍摄制作的音乐纪录片作品《黄河尕谣》。该影片记录了张尕怂这位“民谣流窜犯”带着家乡特有的西北小调在城市闯荡的经历以及三次回归故土的不同思考与感受,同时张楠将西北的自然风土和民俗人情融入其中,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导演通过对主人公长达三年左右时间的拍摄,将对黄土高原的记忆和张尕怂这一丰满的人物形象完整地呈现在了荧幕之上。

影片放映结束后,俞洁作为主持人和张楠进行了多重角度的交流探讨。谈到《黄河尕谣》的创作契机时,张楠说到,从事两年多的纪录短片工作后,他就开始有意识地寻找感兴趣的选题并尝试创作成一部纪录长片。张尕怂身上具有的同龄人难以触及的经历与情感使他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于是他决定从央视离职,开始了历时三年之久的拍摄工作。

随后,俞洁将话筒交给现场的同学们。在谈到为何要选择进入纪录片行业工作时,张楠表示,纪录片是一种独到的语言,它和电影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但相比其他方式,纪录片需要从现实中攫取材料,还需要创作者去发现、理解、摘取和组织材料的内核,所以它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内涵。并且,他认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

成长,某种程度上要比完成一部片子更重要。

14级编剧班已毕业的杨伟屹特意从杭州赶来聆听本次讲座,他向主讲人询问:“如何摆脱创作者时常要面临的个人意愿与外界要求之间的矛盾状态。”张楠坚定地认为,不产生这些矛盾是不可能的,因为源自创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的不平衡感是创作的材料之一,无论基于什么原因进行创作,最终呈现的作品都是个体三观、感受和生命经历的表达。他说道:“创作者都会渴望如希腊雕塑般被凝固的瞬间完美状态,但做纪录片愈久,或者和世界产生更深层次的关系时就会明白,接受此刻的一切才能够帮助创作者完成有力的表达。”

在讲座的最后,张楠结合《黄河尕谣》的创作经历阐述了声音对于纪录片的重要性,并由此说明全面地了解电影工业是不可或缺的创作需要。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