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电影里的玻璃建筑与情感空间
——博士讲坛第六十二期圆满结束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11-20      

11月19日18时30分,由浙江传媒学院主办,博士讲坛承办的“电影里的玻璃建筑与情感空间”主题讲座在桐乡校区顺利举行。

主讲人钟丽茜是浙江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她的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和艺术学。目前她就任我校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教授。

在讲座之初,钟丽茜追溯了玻璃与建筑的关系的发展历程,并由此切入,展开对电影中所展现的玻璃建筑及其社会内涵的探讨。19世纪是玻璃与建筑关系的一个转折点:19世纪以前的建筑都是不透明的,而19世纪之后玻璃制法的革新使得玻璃更多地应用于建筑设计上。钟丽茜提到了19世纪的美学家瓦尔特·本雅明,这位美学家曾极力赞赏玻璃在建筑中的应用,他考察过巴黎的拱廊街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发现这两个地方有一个共同之处:玻璃创造出的通彻透明的环境,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接触,实现了私人空间与社会空间的良性交织互动。本雅明把这种时空交融、界限互渗的都市生活特征命名为“多孔性”。

工业社会的到来,赋予了玻璃建筑“新展示功能”。用玻璃制作出来的橱窗不再联通个人与公共空间,更多的则是为了展示商品,挑起人们对物质的欲望。钟丽茜播放了影片《蒂凡尼的早餐》中赫本一边吃早餐一边徘徊在橱窗前的片段,表现了橱窗的诱惑功能。玻璃带来的新的商品体验方式,对现代人的社会心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仅仅通过欣赏商品的外观便能得到象征性占有的快感。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参与公共生活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公共文化走向衰落,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界限逐渐被严格划分,人们对于个人隐私的需求萌芽。玻璃作为具有通透性的建筑元素,与这种诉求俨然是有所背离的,于是反光单向玻璃应运而生。通过对《芳芳》《搏击俱乐部》《德克萨斯州的巴黎》三部电影片段中包含单向玻璃这一元素的片段的赏析,钟丽茜评论道:“在这个阶段,无论玻璃透明与否,在个人主义被极度放大的文化背景下,玻璃对于人类社交活动的促进功能已经不存在了,住在玻璃墙中的人处于极度孤独之中。”

在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个人主义逐步发展并渗透入办公空间与职场等级之中。《复制娇妻》和《搏击俱乐部》两部电影中对于办公室场景的展现便体现了职场的等级差异:从最低等级职员通透到毫无隐私的“格子间”,到中层主管的由半透明玻璃构建的办公空间,再到高级主管的由磨砂玻璃构成的彻底不透明办公空间。钟丽茜指出,“格子间”的空间政治学规律是职位越高的人,越能拥有“不透明”的权利。

在讲座的最后,钟丽茜带领同学们对讲座内容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电影中的玻璃元素从促进社交以及空间开放的通透玻璃,逐渐演变为展现欲望与权力压制的单向玻璃,最后呈现为展现个人空间的需求的不透明玻璃。由此可见,玻璃与建筑二者关系的变化,见证了现代社会公共意识和公共空间的衰落过程。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