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音乐剧纵横谈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11-06      

11月5日下午2点,由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主办,音乐剧系承办的“音乐剧纵横谈”讲座在桐乡校区顺利举办。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沈承宙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编剧、中国音乐剧教育专业委员会顾问,以及《红船往事》等多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艺术顾问。他曾出演《白毛女》《刘三姐》等著名歌剧,著有文集《音乐剧歌剧文论集》。

讲座伊始,沈承宙指出当下国内人文艺术发展的一个障碍:“现在社会有一种普遍的错误观念,那就是将娱乐等同于艺术。”他强调,艺术有娱乐功能,但艺术绝不仅仅是娱乐。艺术是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具有教育意义。音乐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要把其当做艺术来对待。他以音乐剧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歌曲《雪绒花》为例,分析了歌曲背后所传达的反法西斯精神与爱国情怀。

随后,沈承宙给音乐剧和音乐剧演员下了定义:音乐剧是熔多种艺术元素于一炉的文化形式,音乐剧演员是集多种舞台表达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音乐剧的核心元素是音乐、舞蹈和戏剧,但音乐剧并不是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三者的高度融合。他赞扬了歌舞剧电影《妈妈咪呀》中苏菲参加舞会的片段,称这一幕巧妙地将对话与舞蹈结合并推动了后续剧情的发展。

沈承宙将科学和艺术作类比,表示音乐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他提到,早在古希腊时期,智者亚里士多德精通法学、数学、物理学等多种学科,后来人们将这些学科分开研究,到现代又出现了管理学、信息学等交叉学科。艺术也同样经历了“从整到散再到整”的发展过程。世界上最古老的舞台艺术是中国的戏曲、印度的梵剧和古希腊的广场戏剧,文艺复兴后兴起了芭蕾舞、话剧、交响乐等单一的表演形式,最终音乐剧实现了多种艺术的融合。

在讲到我国音乐剧发展的现状时,沈承宙指出,我们需要借鉴西方音乐剧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本土化、平民化的特点,即要求我国音乐剧要讲中国故事,走群众路线,为广大观众服务。在音乐剧创作的过程中,应做到求同存异,形成共识,汇聚主创人员的智慧,消化矛盾,达到戏剧结构的音乐性和音乐结构戏剧性的高度统一。而在中国音乐剧的发展中,应找到自身文化中间的内生动力,并以中国戏曲和各民族独特文化为方向,才能使中国音乐剧走出去并屹立于世界音乐剧之林。

在讲座的最后,沈承宙鼓励戏剧创作者要敢于创新,即在掌握多个领域的前提下,以一个领域为基础,充分运用别的领域中的有用元素,才能激发作品的旺盛生命力。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