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现实和幻想:儿童文学经典的现代思考
——凤鸣大讲堂第一百七十六讲顺利结束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11-02      

11月1日下午1点30分,由凤鸣大讲堂主办,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承办的“现实和幻想:儿童文学经典的现代思考”讲座在桐乡校区举办。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吴翔宇是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还是“双龙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在《人民日报》《学术月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鲁迅时间意识的文学建构与嬗变》《五四儿童文学的中国想象研究》等七部专著。

讲座伊始,吴翔宇提到现代文学边缘化的问题,“当教育慢慢市场化的时候,很多同学对于文学以后的发展与出路感到很迷茫。但是,文学在过去,尤其是在新中国刚刚恢复高考的时候是很辉煌的,然而现在的文学是没有边界的。”由此他引出了对于“文学究竟能带来什么”以及“青年人是否还要继续从事文学事业”的思考。

接着,吴翔宇又抛出问题:究竟什么是经典?判定经典的标准在哪里?在他看来,经过时间的考验后,大家形成的某种统一的、刻板的印象或印记就是经典。而经典的含义,还可以用“诗”“思”“史”三个字来概括。“诗”就是诗性,诗性是文学中的美学范畴,而文学作品中最能体现诗性的则是语言。如果没有了语言本身的美,那么再丰赡的思想,再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对于第二个“思”字,吴翔宇也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思’就是思想,如果一个作品没有思想,也很难真正地把一些内涵的东西表达出来。”同时他也谈到文学创作者在创作时至少要考虑三个关系: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个是人与他人的关系,还有一个是人与自我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三重关系,创作者才能完成与读者心灵的对话。而最后一个字“史”,指经典文学一定是经过历史的检验后流传下来的文学。文学是没有时间限制的,直到今天它们仍在阐述着它们的未尽之意。因此,他也希望学生能在阅读时呈现出自我解读的一种样态,以文学底蕴为思想内核,借助技术手段,越过时代普适性,尝试用自己的视角解读文学作品。

随后,吴翔宇提到了文学的初心,以自身为例,向学生分享了自己多年做文学的心得。吴翔宇强调本次讲座也是一场文学的交流,因而留下时间给同学们答疑。关于如何看待现代人认为现代文学不如古代文学这一现象的问题,吴翔宇回答了两点,一是古代文学语言上的简练和格律使其富有诗性,二是由于现在人们的思想与现代文学表达内容相近,因此审美体验也相对减弱,但其实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各有风采,只是人们评判不同而已。

吴翔宇在讲座的最后说道,文学的真正经典需要回归到“诗”“思”“史”这三个字上来,要以这样的标准寻找文学作品,创作文学作品。如果要想真正写好一本书、一篇文章,就要先读更多的书、更多的文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