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马克思早年的“跨越”设想及其现实走向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10-30      

10月30日下午2点,由浙江传媒学院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马克思早期‘跨越’设想及其现实走向”讲座于桐乡校区顺利举办。本次主讲人乔丽英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哲学博士。

讲座伊始,乔丽英介绍了马克思晚年针对俄国问题提出的“跨越”理论,即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鉴于马克思早期是否存在“跨越”思想,以及思想呈现于何处在学界仍有争议,本次讲座中她主要探讨了“马克思早期‘跨越’设想及其现实走向”。

她提到,马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下文简称《导言》)中就以德国为样本孕育了“跨越”思想,即德国只有直接跨越“政治革命”,进行一场“有原则高度”的社会革命才能实现德国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这一设想与马克思晚年“跨越”思想具有逻辑相通性,具体言之,《导言》中的社会革命是马克思晚年“跨越”思想的最初设想。而这一设想是马克思基于当时德国的政治、经济所提出的解决方式。

“马克思从政治国家出发理解市民社会,法国被他视为政治革命催生的最完备的现代化政治国家,因而在《导言》中马克思总是以法国政治革命来审视德国政治现状,认为德国阶级现状的落后使其根本无法进行政治革命。”乔丽英引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来阐明当时德国的阶级现状。正由于德国阶级现状的落后使其跨越政治革命具有现实紧迫性,而马克思通过德国宗教批判所确立的“人是人最高的本质”的原则为其跨越政治革命提供了理论可能性。

最后,乔丽英指出马克思早期“跨越”设想的现实走向。这场跨越只具备理论的可能性而无现实的可能性,其未能实现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人的高度的革命”理论,即共产主义理论无法满足德国的现实需要;其次,德国人热衷抽象原则、轻视世俗私利,这一民族特质使得他们在政治上无所建树,寻求复辟是历史常态;最后,1843年的德国缺乏实现“跨越”的先决条件。马克思强调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取得胜利,是落后国家实现“跨越”的先决条件,而19世纪40年代前叶的德国并不具备这一条件,因为这一时期依然是“资本的年代”。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