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语言的艺术——朗诵艺术解析
——凤鸣大讲座第一百五十五讲圆满成功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03-17      

3月14日晚7点30分,凤鸣大讲堂第一百五十五讲“语言的艺术——朗诵艺术解析”主题讲座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乌镇校区顺利进行。本次讲座由桐乡市人民政府、浙江传媒学院主办,桐乡校区党工委、管委会承办。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高峰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执行院长,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他曾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对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以及CCTV-10科教频道的创立具有突出贡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儒勒·凡尔纳”奖。

讲座伊始,高峰通过举例子从镜头语言和音乐语言等角度阐明把握语言节奏的重要性。针对如何处理语言节奏,高峰跟听众分享了他的感悟:“凡是想表达细腻的情感的时候,应该把节奏拉长;相反,如果是想表达坚定、宏大的概念时,应该把节奏变短。”这样的感悟源于古往今来许多诗词章句对于不同情感表达的语言节奏的处理。比如云南昆明大观楼的长联,其上下联分别以“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和“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开头,将时间和空间进行压缩,并用一种快节奏的方式将宏大的气势表现出来。又如50年代的诗人闻捷在诗作《我思念北京》中,极其详细地描写北京的景致,将时空延长,以表达细腻绵长的感情。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既有表达宏大气势的快节奏也有表达细腻情感的慢节奏,高峰高度赞扬李白在这首诗中对于大开大合的节奏把握,并朗诵了这首诗。

“有些人认为读古诗就应当用读古诗的语气,其实这是错的。”高峰讲道。他认为在朗诵一首古诗中,应该分清主次,在主的方面用古调渲染气氛,弱化次的方面,才使得整段朗诵过程变得完整。高峰还认为,诗和文章的结构在对于朗诵显得尤为重要。他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来说明了文章的节奏对朗诵的影响,紧凑的节奏会使得朗诵更为顺畅。

在高峰的观点中,情感是语言艺术的核心。他讲述了画家与盲人的故事,并指出画家给盲人加的那句“春天来了”是人类情感表达的过程。因此,在朗诵过程中,情感表达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观众互动环节,18播本姚世栋同学向高峰提出了他的问题:“在朗诵的时候应该模仿名家的朗诵风格还是保留自己的特色?”高峰回答道:应当适度模仿,但在每一次模仿中找出这种朗诵风格的缺点并去突破它,这样才会有进步。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