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离真相再近一些
——凤鸣大讲堂第一百五十四讲顺利举行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8-12-20      

12月19日晚上六点半,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乌镇校区,由桐乡市人民政府、浙江传媒学院主办,浙江传媒学院桐乡乌镇校区党工委、管委会和设计艺术学院承办的凤鸣大讲堂第一百五十四讲 “离真相再近一些”顺利开讲。浙江传媒学院摄影系主任朱琦主持本次讲座,新京报记者刘旻、浙江传媒学院美术馆馆长傅拥军、摄影系副主任石战杰及摄影系多名教师参加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主讲人陈杰是《新京报》首席记者,也是极光视觉创始人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腾格里沙漠污染》《天津大爆炸》《悬崖上的村庄》等。他曾获得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荷赛奖一般新闻三等奖、中国新闻奖等奖项。

讲座伊始,陈杰提出他对影像的看法:影像是一种力量,摄影和文字都为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由于丰富的当兵经历,陈杰有很强的突破能力,所以当其在一线工作期间,发生的70%重大突发事件他都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随着能力的增强,他开始进行行政管理工作。但繁杂的行政管理工作使他丧失了对新闻最初的冲动,经过重重思索后他重回一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选题。在报纸繁重的任务下独立做选题,摄影记者或会成为一个笑话,或会获得巨大成功,陈杰凭借着自己在一线长期积累的大量经验成为了后者。

    “在我独立做选题的这些年,我终于明白不是一定要用代表作来证明自己,只要我们深根细作、扎实深入,触类方通、补充缺陷,我们就能突破自己。”他说。陈杰希望通过影象来推动社会进步,也使影象成为未来历史的文献珍品。

接着,他介绍了自己选题的两大重点:环保和贫困。他详细讲述了《腾格里沙漠污染》的拍摄过程,纵使身体素质过硬,沙漠里恶劣的条件也使拍摄进行困难,陈杰克服了所有身体和环境带来的不适,坚持进行严谨、品质高的纪实摄影。“做环境摄影实际是行走在刀刃上,如履薄冰,这是一场博弈,总会有利益受损者对你进行诋毁,而我们同时也在得到法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过程是来回拉扯,结果定是正义胜利。”

    在陈杰所展示的众多图片里,很多都是通过人与环境的结合来实现的。为了核实证据,他走访了大量的人,这在随后的有关日本大地震的采访中做出了举例。他详细介绍了当事人松树直登,作为“福岛的动物守护者”,他珍惜每一个向世界发出声音的机会。陈杰也希望同学们不论是做记者、还是做公共知识分子,都能珍惜向世界发声的机会。

随后,他运用照片和故事结合的方式,为同学们讲解了贫困这一主题。他通过对悬崖村孩子们抓藤条行走在悬崖边去上学的报道,引起社会对贫困山区的关注,成功为孩子和村民修建成了天梯,减少了他们出行的风险性。贵州毕节、甘肃定西等地方也各有各的故事,陈杰用他亲身的经历和体会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图片背后所隐藏的东西。

陈杰向同学们介绍了他的线索来源,除去环境研究领域的专家、律师群体和专门机构,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也非常重要。他强调要深耕专业领域知识,对不断完善的环境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款密切关注,适时对相关条款的出台和对照的案例进行研究,同时应具有证据意识,通过纪实摄影推动国计民生发展。

讲座接近尾声,他分析了自己所理解的记者成长的5个阶段:入行、线口、调查记者、优秀调查记者、知识分子或影像知识分子,层层递进,最终成为一个精通术业的人才。“做记者,就是做自己,我是怎样,记者就是怎样。同时也要谨记记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制约。记者的定义有无限的可能性,个体所发挥的能量,是决定于你对记者的定义。”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顺利结束。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