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上海经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8-12-09      

12月7日下午2点,由浙江传媒学院主办,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浙江传媒学院茅盾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上海经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主题讲座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乌镇校区顺利举办,文学院副院长赵思运、讲师蔺春华共同出席此次讲座活动。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杨扬,他是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多次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曾担任第八、九届茅盾文学奖和第四、七届鲁迅文学奖评委。

../Downloads/20181207%20文学院讲座/20181207%20文学院讲座%20小图/廖宇鸿-4.jpg

就讲座主题,杨扬首先引入说,在中国两千年的文学史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学占据了极大比重,自五四运动后,现代文学才开始流行,且大多描绘城市与乡村生活,其中,上海就是作家们争相描述的城市之一,在现代文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国众多现当代文学家都与上海有着密切的关联,他们在上海生活,在上海创作。杨扬重点剖析了鲁迅、沈从文、郭沫若、茅盾等作家在上海的生活与文学事业。鲁迅在《两地书》中写到:“上海虽然烦扰,但也别有生气。”茅盾在晚年的个人总结中曾说:“没有上海,就没有如今的我和我在中国文坛的成就。”沈从文在上海生活的数年里,一跃从一个普通的文学青年变身国内知名作家。上海这个城市以独特的魅力濡染、塑造并改变着一代文人。

../Downloads/20181207%20文学院讲座/20181207%20文学院讲座%20小图/廖宇鸿-5.jpg

随后,杨扬阐述了上海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意义:“我们所讲的上海经验,就是以上海为中心辐射中国大地的现代文学研究,上海文化地位的变迁反映了现代中国政治与经济文化的起伏变化。”杨扬还提到了李欧梵的《上海摩登》,书中有言,上海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某种象征物,城市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研究“城市主义”的切入口,而上海作为上个世纪的租界,经济与政治文化就在这里交汇,于是上海便成立作家们钟爱的写作素材。

在杨扬眼中,文学史研究中的“上海经验”,不再是强调上海的地方经验对文学的影响,而在于突显“上海经验”逐渐成为一种现代文学类型,包含着文学多方面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从而引领中国文学进入一个全面普及的阶段。

../Downloads/20181207%20文学院讲座/20181207%20文学院讲座%20小图/廖宇鸿-8.jpg

在讲座临近结束时,蔺春华感慨说,本次讲座探讨的话题本身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但杨扬却以自己广博的学识修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的思想观点,这是她在2018年听到的最精彩的讲座之一,令人受益匪浅。

至此,伴随着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