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视角 > 新闻详情
浙江日报:记录他们,感动我们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08-09-19      

  

  浙江日报9月19日讯:本报《校园BBS》“高校行”活动走进浙江传媒学院,大学生通过影像关注身边的特殊群体

  主持人:9月17日晚,本报《校园BBS》“高校行”活动第6站——全省“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影像大赛颁奖典礼,在浙江传媒学院举行。省内各高校大学生用DV和照片记录了一个个特殊学生,让我们倾听这个群体的心声,见证他们的坚强。

  本次“高校行”活动由本报与浙江传媒学院主办,本报《校园BBS》栏目、浙江传媒学院团委和影视艺术学院共同承办。读者网友可登录浙江在线、本报网络互动版“报网零距离”,浏览本次活动的图片和视频。

  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特殊学生,一个略显陌生的名词,他们的身影却随时在我们身边。他们有的出身寒门,有的身患残疾,有的心理存在障碍,还有的因各种原因被迫辍学。

  今年6月,我们发布了“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影像大赛的消息,面向全省大学生征集DV和摄影作品。经过专家评审,由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以及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大学生创作的20件作品脱颖而出。

  《读》夺得了本次大赛摄影作品一等奖,它是中国美术学院学生郑海在杭州街头抓拍的。画面上,一位捡破烂的辍学少年在休息间隙,如饥似渴地捧着一本书在阅读。“当时我和他旁边的人在对话,一直到我拍完照片,他都没有抬过头。”郑海说,“他本该和我们一样,坐在课堂里学习知识。”

  浙江传媒学院学生刘亦泽等把镜头对准了心理存在障碍的大学生。之所以关注这个群体,是因为他自己从小就是一个孤独、自闭的孩子,而这个群体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

  站不起来,也要仰望天空

  因为疾病,16岁的罗叙福现在还在上小学。他依然不愿意放弃,坚持对知识的追求。他说:“用双拐我可以站起来,就算站不起来,也要仰望天空。”

  根据罗叙福的故事,大学生谢梦创作了DV作品《十六岁的童年》。谢梦说,为了给罗叙福治病,他家一贫如洗,母亲带着他在下沙打工,做菜时不放油,只放水。

  让谢梦难受的是,在她一年后回访时,罗家的情况并没有改善。“这种发现个体的过程,促使我更加关注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关注他们。”

  浙江传媒学院学生毛莹趁暑假回重庆老家,拍摄了DV《守望梦想的姐妹花》,这部作品记录了两位残疾姑娘的真实故事。两个姑娘一个高考落榜,一个是技校学生,她们一直为入选北京残奥会名单而努力练习游泳,不过最终遗憾落选。毛莹说,当地共有三四百名注册残疾人运动员,得以参加残奥会的只有5人。

  这对姐妹并没有放弃,而是把梦想埋在心里,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为生活打拼。

  坚持,让人生更加精彩

  特殊学生面临着不尽相同的困难,然而他们中很多人勇敢面对这一切,坚信能够改变命运。

  去年9月,洪苏平的父亲光着脚丫陪他到浙江工商大学报到入学。面对一些人的议论,洪苏平十分坦然。“我们山里人,很多都这样,穷没什么可怕的。”

  学校、社会、老师、同学都向洪苏平伸出援手。他说:“除了钱,我现在什么都有。”

  记录洪苏平生活状况的是他同学施巍,最令他感动的恰恰是洪苏平这种对于困难的坦然。“苦难也是一笔财富,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非常坚强的,如果能多给他们提供一些机会,他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好。”施巍说,根据洪苏平的故事拍摄的DV《寻找同学身边的感动》在学校播放后,让很多同学感到震撼。

  正如大学生杜青宝所说,记录他们,就是洗涤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祝福他们。

  (BBS情报员:张颖松 郭慧 刘思平 赖明星 孙坚)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