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书评 > 新闻详情
以一己之泯灭,换社会之永存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10-29      

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这是一个无懈可击的社会。它不会毁于外国的征服,因为外国也和本国一样自成系统,彼此通过不疼不痒的战争来维系国内民众的战斗激情;它不会毁于内部民众的谋反,因为民众不仅早已被驯化而且对整个社会的运行一无所知,又或者说,他们完全就生活在集权统治者给他们打造的谎言的世界;它不会毁于强大而对现实不满的中等人集团坐大而推翻政权,因为党员全都受到思想警察严格的监控,也无任何选择的自由;它更不会毁于统治者失去自信,无心恋栈权力,因为在这里,权力是目的不是手段。而在权力的驱使下,统治者打造了这样一个无懈可击的社会,并且生生不息,绵延不止。这种世界观和生活方式的延续,用死人控制了活人。没有个体的人的绝对统治,没有保留谁的命脉,是党的政治生命永存,也是老大哥的极权统治永存。

阿道司·赫胥黎曾说,他不认为“一九八四”有可能够百分之百实现。因为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过分违反人性。的确,相比于《美丽新世界》中人人沉浸于幸福和快乐,甘愿被驯化。《一九八四》中人民的生活似乎太过于痛苦,以至于我们坚信“有压迫就有反抗”,所以也就出现了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温斯顿。他在一众麻木不仁的“双重思想”党员中,意识到了老大哥对人们思想的控制,也嘲讽这种甘愿受到压制的荒谬可笑。他通过日记来记录自己的想法,可他也深知一旦他被发现,将被彻底的毁声灭迹。在这个层面上,个体的存在其实毫无意义可言,不过是维系整个社会继续运转下去的零件,随时可以被更换,毁灭。身为人存在的权利和价值,早已消失。

至于女主朱丽亚,她没有沦为毫无感情的机器,她仍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尽管这种追求是暗无天日的,苟延残喘的。她对温斯顿口中所说的“历史停顿了”的看法毫无愤慨。相比于温斯顿对于整个社会的思考和人类自我命运归宿的忧思,朱丽亚的态度则是“我对后世没有兴趣,我只关心我们。”这充分展示了这一类外围党员目光的短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的一些权力,却难逃最后被发现后蒸发从此销声匿迹的命运。

最后还有一类人,他们是那些具有“双重思想”的内党党员和外党党员。双重思想乃是维系这个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工具,党员们只记住自己该记住的事情,忘掉不该记住的事情。他们修改了历史,可只要把修改的过程一并忘掉,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相信眼前的历史就是真正的历史。在我看来,这种做法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或许有异曲同工之处。人类在寻找方法而说服自己心安理得这件事上,总是聪明绝顶。不仅如此,人在的孩童时期,极易受到宣传的影响,因为他们对世界及其运作模式一无所知,也就毫无防备。他们没有理性,所接受的“真理”,都来自于外界的灌输,因此当外界统治者一直用重复的方式来影响孩童时,他们长大后也就会自然且心甘情愿地成为维护党的工具。因为他们早已处于党给他们创造的世界观中,成为了具有双重思想的人。这种对记忆的机械性删除,对真相和历史的无视,对个人情感的摒弃,早已让人的内心世界处于奄奄一息的毁灭边缘。而当全人类都处于这种境地,这便与人类的毁灭一般无二。这是个无懈可击的社会,因为它如机器般运作,按照固有的轨迹,并且永无变化的

可能。所以,这是个早已沦亡的社会。

书中奥威尔所描绘的大洋邦和英格兰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极权主义的化身。在书的最后,温斯顿的斗争最终以被洗脑而结束,他以一己之力,仍无法对抗极权主义。他最后说道:“如果还有希望,只能寄托在无产者身上。”但按照书中的逻辑,无产者推翻老大哥的可能性极小。因为上一代对历史仍存记忆的无产者在慢慢老去,他们无法再形成一股反对老大哥的力量,况且他们本身并无反抗的意愿。而此后的无产者,他们从出生便生活在老大哥的统治下。他们对历史和世界一无所知,对社会的运行更是一窍不通,再加上新语的出现销毁语言,缩小思想范围。最终没有语言来构成异端邪说,没有思想能打破禁锢,因为思想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将希望寄予到无产者身上,结局难免是悲观的。在这样一个被无知和贫穷笼罩的社会,要想打破极权主义的枷锁,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温斯顿的希望又来源于哪里呢?我想,正是因为他意识到无产者有一种可贵的品质。他们对于自己信奉的道德价值从不怀疑,他们还保留了人类原始的情感。“无产者才是人。”当党员通过双重思想麻痹自己完全沦为老大哥的附庸,只有无产者还保留了身为人的自由的思想。因为无知,所以党对无产者的意见不屑一顾。而这或许恰巧给了他们打破极权的机会。或许我们可以怀着这样的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众多仍拥有个人思想的无产者汇聚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到那时,打破极权主义也许不再是温斯顿的白日梦,我们还会有机会去实现那个美好的愿望:人人各不相同,不再孤独自守。

书中群众对于战争群情激愤的场景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呼应理性与真理的能力人人皆有。不幸的是,响应非理性与谬误的倾向也同样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特别是当谬误居然可以唤起令人愉悦的情感时,或者吁求非理性的时候,我们生命深处那原始的、兽性的部分,居然与之一拍即合。这让我想到现如今我们被带节奏,在网络上披着正义的面具而进行狂热的口诛笔伐。我们被情绪左右了理智,用无脑的宣泄取代了思考,也变得像书中的群众一样,陷入了群体狂欢。这是不幸的,更是可悲的。《一九八四》中的生活变成了荒凉、灰暗和落寞的代名词。现如今我们看似早已拥有了自由,拥有了独一无二与感情,人类也有了存在的价值,但我们还应该去呼唤理性。因为理性与爱、与自由是相容的,也是我们能够继续促进社会发展的保证。

以一己之泯灭,换社会之永存。这是《一九八四》中可怖的社会,也是极权主义笼罩下无尽的黑暗。希望未来的我们,能够以一己之思考,助万众之理性。以万众之理性,换社会之光明。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