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影评 > 新闻详情
《青红》谁的十九岁
来源单位:党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16-11-18      

看王小帅的《青红》灰暗压抑的电影色调贯穿始终,在他电影海报宣传语“你十九岁时有没有爱过,你十九岁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十九岁的时候有没有……过”。我讨厌在选择突破之后重回原地的无力感,这般对于生命和人生轨迹的无力反抗和一腔热血被洪流熄灭的沉闷感总惹人恼怒。

但这是这部影片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关于十九岁青春的残酷的无力地晦暗难过的故事。影片中出现了小珍、吕军、青红和小根两对年轻人,对于爱情对于命运对于青春的所有,都像是抛在那个穷乡僻壤的小地方的梦一样,窒息压抑而无法与之抗衡。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青红,从一开始就是个沉默的存在,人物的情绪转化在整个影片中表现明显,学校阴暗广播喇叭的镜头前后两次出现,同样是表现青红所在学校广播体操的活动,青红的反应却是迥然相异的。前者脸上洋溢着快乐的微笑,动作有力健康,后者表情冷漠,有气无力让人感觉厌倦。命运的压制使得十九岁本该明朗的青春变得残酷斑驳,直到故事的最后,青红随同家人坐上一辆驶往上海的汽车,选择把青春永远留在这个地方。

故事里,青红和父亲的关系,青红和小根的关系还有小珍和吕军的关系都是那时代经历过三间人物的典型,青红的父母那一辈,因为三建选择离开上海来到这个小地方,将自己最美好最有创造力的岁月一把火燃烧殆尽而把所有的期望投射到自己的子女身上。青红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生活在父亲对青春的二次想象之下的青年人。面对父亲严厉甚至有些看管过度的教育方式,她从来都是沉默的,沉默地走路,沉默地流泪,沉默地参加舞会,沉默地在家里做家务,沉默地对待每天都等在山上的小根……

故事中对父亲和青红的关系有着很微妙的表现。

在开头青红为在家里的长辈填完水准备出门的时候,父亲从屋内出来与青红对话时候的中景镜头里,左边的青红和右边的父亲所占画幅相差无几,但之后青红都一直出现在门框或者窗框等有遮挡性质的场景画面之中,父亲在画面中所占的画幅较大,占据主导和优势地位,这就在暗示青红处处处于父亲严密压抑的监管之下,在父亲的价值观和强烈要回上海给自己的下一代一个更好的生活的主张之下,青红的青春纯粹变成了父亲青春遗憾的一个弥补和替代,这使得影片的主题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内涵。

影片中充斥着很多有现实讽刺意义的对比。

父亲口中为下一代着想的未来规划,和青红本身对于当下这种生活的不排斥,对于回上海这件事没有表现出的热切以及不太情愿的观点,都向观影者表现出父亲的专制和自已对于上海故乡的浓烈情感,他时时提醒着自己上海人的身份,想要逃离这让人看不到希望的窒息的生活。

青红的规矩和小珍以及吕军这类追逐时代潮流叛逆又追求出众的青年向来是任何年代中都会有的两种人,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群,吕军这样的,在那个时代被看成是“格格不入”的、“小流氓”似的用勇气和胆量挑战现实的一群人,小珍的爱好打扮,被家庭宠爱而有恃无恐任性的人物设定,以及青红这样被压制在严格束缚下规规矩矩的人物设定,不同的人的青春在那个年代的环境笼罩之下无一例外都很残酷地没有明朗的发展。这从某种程度上暗示了那个社会年代三建父母一辈的子女灰暗而单调的青春时光。

吕军因为行为作风问题最终要与一个普通平凡的乡村姑娘结婚,婚宴上父辈欢快无比地弹唱和站在高墙上愁眉苦脸眼含泪水的吕军作了对比,下一个镜头中小珍靠墙站在路灯下的身影,无疑暗示了两个人僭越道德私奔的情节发展。

故事发生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的裂变对应着主人公生命的裂变,个人成长和大环境的变化联系在一起。邓丽君歌曲的反复出现与象征集体主义的第六套广播体操音乐的冲突,无一不在表现当时情况下个人欲望与集体主义的冲突和碰撞。小根在山头上跟青红弟弟一起时吹响的口琴是邓丽君的《南海姑娘》,在地下舞厅中播放的是邓丽君的《美酒加咖啡》,青红第一次躲到小珍房里时收音机里播放的也是邓丽君的《谁来爱我》,这其实在那时候的社会环境下作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象征着一种新生活的开始。

不管父亲对于女儿有多专制、多严格这份血浓于水的疼爱是不会有丝毫削弱的,当父亲得知自己的女儿青红收到欺负的时候,冒着大雨选择找小根算账无论如何都要出这口恶气,他气急败坏地在车间里冲小根喊着,你这个畜生,你毁了我女儿。

站在大雨里无助而茫然地看着自己的女儿因为自杀而被送进医院时分的无助和虚脱,透过青红弟弟这个角色的视角,表现出来让人心为之一颤。影片中的弟弟作为一个旁观者漠然无声地把父辈与姐姐这一代的生活看在眼里,所有的争吵、黑暗挣扎以及人与人之间互相抵抗、对抗这命运而带来的伤害,无形之中浸泡着他,不免也觉得有些残忍。

《青红》这部电影的结尾之处,指控广播中小根的刑罚方式很巧妙地被周遭的声音掩盖过去,随着最后空灵的三声枪响带给了观众无限的遐想。而在堵车过程中窗外吕军擤鼻涕的脸暗示这类最具有反抗精神的人在转了一圈之后还是又回到原地,且变成了一个跟其他人没什么两样的平庸男人,这与贾樟柯的《站台》有点异曲同工之妙,每个人的青春都好像被吸进了一个无底的黑洞。

一个关于十九岁的青春,充满了那时候爱过的人、犯过的傻还有被寄托在身上的父母的青春再现幻想。

文章作者:魏玮 图片作者:魏玮 编辑者:黄田心 王楠楠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