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时讯 > 部门 > 新闻详情
思享家第八期之“一位‘80后’新闻传播学者的耕耘之路”分享会暨签名赠书活动回顾
来源单位: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7-04-14      

  《论衡》有云:“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4月11日下午,桐乡校区图书馆“玖玖捌书咖”迎来了2017年第二场“思享家”分享会(总第八期)。作为两周前于下沙校区举办的“薪火相传•我从书中来”签名赠书活动的延续,本期创作分享交流会暨签名赠书活动特邀请我校离休教师毛微昭老先生莅临桐乡校区,以一名年过八旬的新闻传播学者及作家的身份和视角,同大家分享他的耕耘之路。

  毛微昭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随后在大西北奉献了28个春秋。他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回到家乡杭州,并在我校工作至离休,任职期间曾撰写一系列研究报告文学和新闻传播方面的论文,以及作品评论文章。离休后的毛老师并没有赋闲在家,他一方面潜心钻研报告文学,近几年在各级各类报纸、期刊发表文章近40篇,其中大部分被多方转载及收录进相关图书;另一方面,他游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将旅行中的心路历程记录下来。这次他携带的新作《悉尼三月》,便记录了自己在悉尼生活三个月的游记和杂感。
  分享会上,毛老师首先从《悉尼三月》切入,讲述自己第一次跨出国门时已过古稀之年,这次原本以探亲为目的的旅行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赋予他用双脚丈量世界的人生期冀。怀着“七十而从心所欲”的态度,在这之后他先后访问了美国、日本、澳洲,并在澳洲旅行结束后写下了眼前这本《悉尼三月》。随后毛老师从作家角度切入,讲述了他作为浙江余杭人对于杭嘉湖一带的文化积淀、以及在这里生活过的历史名人的故事和观点,茅盾、丰子恺、徐志摩、郁达夫……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伴随着鲜为人知的个人轶事在毛老师的娓娓道来中跃然纸上,带领现场观众回到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那个犹如被墨浸染的画卷般的年代,在这些“90后”观众眼前徐徐铺展而开。毛老师还提到了新作《悉尼三月》的文学体裁属于报告文学,结合自身数十年对该文学样式的探究,为观众详细介绍了报告文学的特征及分类,分享报告文学的研究心得。

  提及文学,自然绕不开纸质书市场日益萎缩的老话题,以及这些年甚嚣尘上的“纸书消亡论”。毛老师认为,书是知识传播和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纸质书籍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处于长盛不衰的状态,无论是其独特的保存作用和传承价值,还是浓厚的人文情怀和文化气息,都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仅就杭州阅读市场而言,以晓风书屋、枫林晚为代表的杭州最早转型成功的一批民营书店、独立书店为例,它们的崛起、发展、坚守,足以证明纸质书籍永远拥有广阔的市场生存空间。毛老先生一直以一个传播者、分享者的姿态,怀抱这样的信念去写作,甚至自己掏钱出书,只要有读者、有反馈、有互动,就能得到满足,这便是一个笔耕不辍数十年的老作家的最大乐趣所在。
  互动环节中,毛老师就传播学概念的渊源、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异同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毛老师希望在座的各位年轻人重新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如同他自身通过多国游历,自70岁以来便开始带着对世界的清醒和好奇心,重新审视过去的种种认知,重新审视眼前的崭新天地。如何在卷轶浩繁的信息中汲取真正有价值的养分,是当下互联网时代摆在每一位年轻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最后,老先生强调,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图书馆都是最好的阅读环境,但愿爱书之人都能把图书馆当作精神的加油站。

  分享会结束后,毛微昭老师向在座的50多位同学赠送了他的新书《悉尼三月》。老先生戴上老花镜,认真地在每一本书的扉页上写下同学们的名字,交到他们的手中。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