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时讯 > 院系 > 新闻详情
凤鸣大讲堂举办“电影、生命、哲学”专题讲座
来源单位:文学院       发布时间:2021-05-30      

5月28日上午,由桐乡市人民政府和浙江传媒学院联合主办,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管委会,文学院承办的凤鸣大讲堂“电影、生命、哲学”专题讲座于图书馆报告厅举办。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北京电影学院苏牧教授主讲,文学院党委书记王茂涛主持。

苏牧,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博士后导师。北京大学、中欧商学院、长江商学院、中国中央电视台客座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电视台“第10放映室”总策划。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电影专题嘉宾。美国中文电视台《纽约会客室》嘉宾。西班牙2016年首届中国电影展“艺术总监”。北京电影学院电影“金字奖”第一届、二届、七届评委会主席。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艺术总监。电影监制作品有《静静的玛尼石》(获釜山电影节大奖)、《血奠》(获亚洲电影节大奖)、《流离》、《别离》、《美姐》(获金马影展大奖、2014年中国最美电影)。主要著作《荣誉》,人称中国电影界“殿堂级”电影著作。

A773

讲座开始,苏牧教授提到对电影学院学生影响最大的三部电影。《美国往事》:无论是音乐、拍摄还是情怀都能在后来者的身上找到它的影子。如《罗曼蒂克消亡史》便借鉴美国梦的情怀,刻画消逝的英雄背影。《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为文艺片的创作树立了丰碑。《罗拉快跑》:“最横的游戏电影”,其对宿命的诠释将影片上升到哲学层面。

接着,苏牧教授提出了他的观点:从电影的“程度”来看,感觉电影、象征电影(精神层面)高于人物电影,人物电影高于情节电影和动作电影。情节电影如《007》《福尔摩斯》《流浪地球》等仅以叙述事件作为主题,浮于表面;而《老炮》《绿皮书》等重点刻画人物形象,更进一个层次;感觉电影如《美国往事》《她her》《悲情城市》《阳光灿烂的日子》《春江水暖》则进入了艺术与哲学的境界,象征着一个城市甚至民族的精神。例如,《her》中的女声在片尾这样说道“如果你是书上的文字,那我就是书页的空白。”苏教授进一步阐释这份哲理:书的空白,比文字还要广袤。而《阳光普照》蕴含的哲理预言了未来。“世界是均衡的,就像白天与黑夜。”

苏牧教授指出,电影从来就不是雅俗共赏的。商业片生来就是面向大众的“俗赏”,中间阶层的艺术片才可能雅俗共赏,而高层次的探索片便是“雅赏”,只针对特定的受众。

最后,苏牧教授播放了一些优秀电影片段并进行赏析。光影、运镜、构图、演员表现力及其内含的人伦哲思,无一不张弛着电影作为艺术品的魅力。

电影的魅力,不止停留在情节的跌宕,俊男靓女的外貌,抑或是武打动作的刺激中。优秀的电影,呈现生命的力度与价值,反应民族的积淀与精神。苏教授对电影的剖析某种程度上深化了同学们对电影艺术价值的看法,将哲学的艺术表达传达到同学们的心中。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