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时讯 > 院系 > 新闻详情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协同写作——复旦大学教授杨俊蕾为文学院师生作线上专题讲座
来源单位:文学院       发布时间:2021-01-06      

1月5日下午,一场面向我校全体师生,由复旦大学杨俊蕾教授主讲的“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协同写作”专题讲座如期举行。讲座采用钉钉线上直播形式,讲座活动由文学院潘汝教授主持。

杨俊蕾,复旦大学影像美学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复旦光华人文学者;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新闻出版署质检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中心专家库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体育总局电影文化专家库成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上海市电影局电影评审专家,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亚新奖选片人,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评审专家,上海市文化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上海影视评论协会理事,上海市美学学会会员。

讲座开始,杨教授首先以两首诗《时间的距离》和《时间像一匹野马》引入话题。这两首诗均由AI人工智能完成,它们的作者分别是写作机器人微软“小冰”和微软“小封”。杨教授指出现代人对人工智能写作应持有的态度:既不热烈欢迎,也不冷漠拒绝,而应当先进行了解。为了让同学们更清晰地认识人工智能写作,杨教授归纳出了它的几个特点:语料素材化,即AI将作品库中的文字碎片化重组以构成新的作品,模仿风格化以及作者匿名化。此外,杨教授还讲到,人与机最根本的区别是拥有过去和梦境,拥有时间和回忆。

图灵曾说过“机器优越于人”,杨教授却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就诗而言,关键在于谁来判断其优劣。如果人与机器可以共享时间,那么写作的属性将发生变化,人工智能产出的诗歌无疑会超越人类作者及其作品。但是真正判断作品好坏的,不是人,不是机器,而是时间。时间会说明一切。

随后,杨教授谈到了人工智能在绘画、电影创作和编曲等新的艺术创作领域中的应用。在绘画领域,她从图文关系的角度入手,说明了文字可视化对于人工智能的重要性。比如,梵高书信集与作品《星月夜》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文转换,更饱含着情感的流动。在电影创作领域,杨教授表示,人工智能机器人,如“本杰明”,已经做到了剧本画像,语境预设和票房预测,实现了电影制作全链条覆盖。人工智能,正在与我们分享这个时代。

最后,杨教授指出,人文写作者在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时,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协同AI智能进行现代化创作,而不是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洪流中被迷惑,被融合。在提问环节中,有同学提到了抄袭与版权问题,杨教授坚定地表示,无论是人还是AI,他们的版权都会受到保护,侵权行为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杨教授的讲座字字珠玑,生动地阐析了一个新锐前沿的话题,为我们打开了关于AI与影像及写作的新的思维之门。她所谈及的“AI与人类共享了时间与写作”“AI图文双栖的惊人创作能量”“AI已经完全覆盖了电影产业的制作链条”“AI时代,人应协同机器而避免被机器融合”等,都让人惊叹!谁洞悉未来,谁就能把握先机。相信,每一位参与讲座的同学都借着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窥见了未来创作的先机。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