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北海道大学院文学研究院教授、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特聘教授应雄在华策电影学院小剧场为师生带来了一场以“电影与爱”为主题的精彩讲座。应雄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到的艺术见解,为在场同学们呈现了一场思想与艺术碰撞的文化盛宴。讲座由华策电影学院教师黄也主持。

讲座伊始,应雄教授以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在1987年的演讲《什么是创造行为》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科学、艺术和哲学之间的相通之处都在于自我的创造。他指出,无论是哲学中的概念创造、艺术中的时空构建,还是科学中的规律发现,本质上都是创造性的体现。通过对比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人物的“忙碌”状态与黑泽明《七武士》中武士们面临的“危机”,从村庄存亡的危机到身份认知的危机,应雄教授生动阐释了文学与电影艺术在表现手法上的异曲同工之妙。
在探讨艺术与哲学的共通性时,应雄教授援引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观点,将话题延伸至人生领域。他强调,“爱”作为人生的重要维度,其真正的挑战不在于相遇,而在于相遇之后的生产性的不断结构。阿兰•巴迪欧在《电影作为哲学实验》中提出的“断裂”理论,为理解爱与哲学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哲学产生于对断裂时刻的反思,而爱则是理解哲学的重要起点。

在电影创作层面,应雄教授强调,真正的电影创作必须蕴含喜悦与爱的力量。他以罗西里尼的《意大利之旅》为例,剖析了一对婚姻关系濒临破裂的夫妻如何在旅行结束时唤醒了对彼此的爱,生动诠释了“爱是事件”的深刻内涵。通过对沟口健二的《近松物语》中经典长镜头与剧本的分析,展现了电影如何通过事件推动叙事,在人物命运的转折中迸发出强烈的生命力。他引用德勒兹对《近松物语》的一段评价作为本片分享的结尾,“不知道自己的爱的男女,在两人不得不逃亡的时候终于发现了自己的爱,而两个人的宇宙线此时已然只能是注定失败的逃亡之线。在这些影像里我们目睹了在各个瞬间迫不得已被粗暴终结的一条线的诞生,这是何等璀璨之影像。”
最后,应雄教授通过侯麦的《冬天的故事》,探讨了“爱”与“相信”的关系。他指出,电影结尾两位主角偶然重逢的奇迹,是选择相信带来的奇迹。选择的重要性不在于结果,而在于选择“相信”本身。通过援引斯宾诺莎对不同类型情感模式的梳理,应雄教授引导在场听众思考“真正的爱”的本质,为整场讲座画上了深刻的句点。
本场讲座不仅为在场师生提供了理解电影艺术的新视角,更启发了大家对爱与人生的深入思考。应雄教授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生动的讲解,展现了电影作为艺术形式与人生哲学的深刻联系,为学院的学术氛围营造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