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互联网与社会发展”第二届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本届研讨会由浙江省互联网传播研究中心、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研究生会共同承办。研讨会分上下两个半场举行,十余位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青年学者参与会议。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姚争出席并致欢迎辞,开幕式由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欣教授主持。

姚争在欢迎辞中提到,多年来,浙江传媒学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提出的“紧跟时代、突出特色”重要办学指示精神,立足传媒特色探索适应时代潮流的办学新路径。姚争表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大量涌现,已经使得当下的人机关系转化为竞争性的共生关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在新的革命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如何充分认识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就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这也是举办本届研讨会的意义所在。

开幕式后,本届研讨会上半场议程正式开始,上半场议程由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郑亚楠主持。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欣以题为《“网络流行语”三十年知识考古》的分享结束上半场议程。李欣谈到,网络流行语是社会文化和媒介技术融合的产物,是国家政治生活与民间话语体系的碰撞,对网络流行语三十年的知识考古,其实也是对自1994年中国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中国互联网三十年发展历程的生动表述。李欣指出,网络流行语的演进史与中国互联网的技术变革史同向同轨,经过三十年的社会变迁与技术发展,网络流行语成为数字空间中有关社会民间文化和社会民间记忆的鲜活图景。李欣认为,网络流行语的流变史是互联网变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网民变化、社会结构变迁、媒介技术变革的交汇点,发掘网络流行语作为技术更迭、生活变迁、社会发展的“电子史料”的价值,可以丰富互联网历史学。

下午1点30分,本届研讨会下半场议程正式开始,下半场议程由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欣教授主持。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邵成圆最后以《流动的隐私期待—液态监控时代敏感个人信息共享的情景及其边界》为题进行分享并结束下半场议程。邵成圆指出,“合理的隐私期待”是隐私的黄金法则,这一黄金法则在我国隐私法中具体体现为隐私的“自主性”特征。邵成圆表示,在研究选取的三种决定隐私场景的因子中,信息共享的原则对隐私期待产生了最显著、最大的影响,这意味着信息的敏感性布置取决于信息的类型,也受到信息流动场景的显著影响。邵成圆认为,“隐私期待”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信息主体的共享意愿,但不能等同于“信息共享意愿”或者“信息共享忧虑”等概念,后续研究应该关注隐私效能感、隐私倦怠等因素对隐私期待和信息分享意愿的影响。

李欣表示,本届研讨会是一场专家云集、观点脱俗的学术盛宴,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通过充分的对话交流,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行业发生的重大变革及未来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

本届研讨会同时开设互联网与社会发展·浙传第八届研论·双论坛,供国内高校研究生、业界青年学者交流学习。论坛议题包括人工智能与网络文化、人工智能与未来传播、人工智能与媒介社会、人工智能与数字。论坛共收集到来自国内各高校、机构的投稿论文300余篇,经评选入围的论文共计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