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岛》的时候看见一句话,觉得分外眼熟,“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它是生命的一部分”头疼了好几天,终于再一个日光微凉的下午想起来,村上。
“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它的一部分”,重翻《挪威的森林》,猜想终于得到了验证,这才放下一个紧悬着的心。觉得一个东西十分熟悉,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没有比这个更要命的事情了。
回头再读了一遍挪威,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很久以前买下它,翻完它,纯粹当作一个略带黄色的小说,怀揣着对情爱的怯懦窥视快速看完了它,现如今想起总觉得有些可笑,仿佛那种有些让人羞愧的尝试在现下大家呼吁多读书丰富自身修养的时候反倒成为了自己炫耀的资本。一个大大的逆转。如同村上笔下的青春。
村上没能超越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一直让我感到很惋惜,他真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作家。日本,长跑,餐厅,中年,各种奇怪的关键词成了一个村上,可他的认识似乎是平平稳稳顺顺利利的,与我以往所了解到的作家不同,那就更耐人寻味了。
《挪威的森林》是我看的村上的第一本书,后来又看《且听风吟》等等,始终觉得挪威占据着我的大半个脑子。忘不掉了。
鲜活,干净,挣扎的青春。
渡边爱清冷的直子,仿佛就是惺惺相惜一般,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感觉能够完全契合自己的灵魂的直子,在她同样的灰冷青春里,被死亡倏然带走,渡边无能为力,即使天天用力打扫庭院,洗净窗帘,养肥一只猫,努力让自己忙起来,无济于事。
渡边爱绿子,如同正极与负极相互吸引,渡边如果是那个始终躲在灰暗的屋檐下的孤独者,绿子就是代表了希望与生机的春日的福音,枯守太久渴望太久,他终于遇见了她,所以他当然会爱她,会想,如果与阳光美好的人在一起,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变得阳光美好了,生活是不是就可以再也没有孤独彷徨了。可绿子并非天生如此,她经历了太多生死离别,她的青春期就是从死亡的门前走过的,所以厌倦了死亡孤苦,所以用力地活。
渡边爱玲子,爱与她做爱,仿佛每一次的接触都是一场治愈,可是后来他在她弃岸而去的湖堤边,坐了一整夜,之后豁然开朗,积极的投入创作了。可能就连玲子最后的离开,也是一场治愈吧。
此前读日本的文学,很多东西都离不开死亡,其实大多数都让我感到绝望不适,唯有《挪威》,虽然前面的几场死亡也让我有类似的感触,但直到最后,重读那句“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它的一部分”,才觉得,三个女孩,各自代表不同的青春,给渡边带来不一样的人生,虽最终都没有留在渡边身边,却也仿佛从未曾离开。谁说死亡即是终结了呢。
这种即使死了也能若有若无的存在感可能与村上的写作特点有关,他的笔很干净,就像看电影《情书》一样,从场景布置到每一个主人公,都是干净的独立个体。挪威里有很多性爱场景,让很多人脸红心跳却让我看见了村上的真正功力,没有一处是脏的,不管是什么都写得干干净净,这是最让我惊叹的地方,男人用自己的身体去爱女人,不知道为什么会让那么多“羞涩”的中国“读者”闭嘴不提,结果忽视了村上的惊人之作。
很奇怪,在最常态下最让人不适的东西:三角恋,性,死亡,在这本书里却是最干净的,令人起敬和落泪的地带。还有在书的结尾,最后一句话竟是“献给我死去的几个朋友,还有活着的几个朋友”让我不自觉地想起他顽皮又真挚的眼神,轻悄悄地结束这个向死而生的故事。
文章作者:焦玲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