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什么?毕业生用他们的四年告诉我们,是辛苦奋斗后的甘之如饴,是激情永不退却,是自我折磨中的成长,也是永不忘怀的深情。再见了,母校。但我们的青春不散场。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不忘汗流浃背的奋斗
大学四年,不忘初心,坚持奋斗的人有多少?总有一些人,无论何时,都在坚守着自己作为一个学生的本分,凭着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有个“男神”,不仅包揽了四年来所有的一等奖学金,校外奖学金更是不计其数,大四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法语部实习并且考上了有“法国社会精英的摇篮”之称的法国排名第一的大学——巴黎政治学院。他是10级法汉班的袁野,他说这一切源于大一起天天坚持的早读和晚自习,“早读和晚自习帮我打下了良好的法语基础。”他谦虚地说。可能有人会问,他怎样能够按部就班,这样有条不紊却又精彩十足的过完自己的大学生活?“只要你懂得踏踏实实走好应该走的每一步,认准要追求的方向就好。”
如果你大一时认为自己刚刚从苦海深渊中解放出来,需要好好休息也无妨,但是要记得远方还有梦想,什么时候开始努力都不迟。成功被浙江大学软件开发技术专业录取为研究生的朱豪是来自新媒体学院的一员。大学期间学习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他,选择了相关的工科专业考研。在计划考研时,他可谓做了方方面面的准备,分析考情,安排复习进度,各方面取经……“我也经常有特别沮丧的时候,但是自己知道,不能放弃,半途而废就等于前功尽弃啊!”全方位的准备复习,让他以高分考入浙江大学,为大学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朱豪提醒大三的学弟学妹,不论是准备就业还是考研,准备要趁早,时间不等人。
今年学校也将送走自己培养的第一批硕士生。陈波就是其中的一员。与许多人不同的是,他在读完研究生之后选择了继续深造。“我的导师张雷老师给我的研究生生涯定了两个目标:考博士以及在两年之内发四篇论文。”两年过后,陈波踏踏实实兑现了对张雷老师的承诺:一举考上知名学府武汉大学的传播学博士,在研究生两年内发表了八篇学术研究论文,超额完成任务。陈波说,受张雷老师的影响,他现在最希望的是能够在博士毕业后做一个老师,把自己接触到的东西、学到的知识教给自己的学生。
不论是考研、出国还是就业,只要走得精彩,都对得起大学四年的辛苦奋斗!
愿生如夏花般灿烂:不忘激情洋溢的青春
在大多数人眼里,只有狂热喧闹,掌声相伴才能代表灿烂的青春。可冷静理智的倾心付出又何尝不是激情洋溢的青春的代名词。
2012年的那个暑假,来自动画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李雨晴一行九人,来到了四川省甘洛县尼尔觉乡牛吾碧桂园希望小学,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支教。她将当地的生活情况用镜头记录下来,并将照片在第五届杭州市民摄影节上拍卖,为孩子们筹得了6万元善款。她的举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几位民营企业家自愿出资,将孩子们上学路上的“铁索”修建成混凝土板桥。她的倾心付出,为孩子们赢得了读书的便利条件,也让她获得了“传媒先锋十佳大学生”的称号。
在台下,他们貌不惊人,胖胖的身材显得憨态可掬,可一拿起话筒,踏上舞台,他们的歌声足以让场下的观众欢呼尖叫。他们就是音乐学院10音乐表演班的徐学问,云鹏。2014年5月23日,他们以“双高组合”的名字走上了“中国好声音”的舞台。说起“双高组合”这个名字,二人相视一笑说,“这是我们‘剽窃’人家的创意”——中国有三大男高音,俗称‘三高’,那我们索性就叫‘双高’了。”“我们并不是为了拿奖,而是把它当做一场告别演出。”徐学问说。在他们眼里,音乐就像是他们最好的朋友, “我们都准备考歌舞团,我们都期望成为一名专业的歌唱演员。” 他们说,坚守音乐,是他们的理想,也是他们的责任。

精神的成长:不忘纠结迷茫的深夜
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现在人们也常常谈到一句话: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能不成长。这份成长,来源于生活的历练,来源于每个人对生活的领悟。
没有人生来就是成功者,已经成为江苏卫视主持人的10播本一班的陈烁也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奋斗历程。大一时专业不被认可,听了不少否定的声音,老师形容她像一张白纸,什么技巧都不会,学长说她念东西如同白开水一般索然无味……但这些不肯定都没有阻止住她奋斗的脚步。“从大一到大四,每个机会我都会去争取,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提高自己,赶超别人。”她在朗诵团、实验电视台不断磨练自己。大二时,陈烁参加了江苏卫视的主持人新秀大赛,成为了上万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的6位进入江苏卫视主持人培养计划的选手之一。追求卓越的精神,帮助陈烁化茧成蝶,蜕变成明日之星。
戈畅,电视艺术学院10摄像班,曾为院学生会主席,还拿过国家奖学金。大二时,他和两个铁哥们儿唐舶文、蒋政一拍即合踏上了骑车去西藏的旅途。假期一开始,三人先坐火车到了成都,从成都开始骑自行车向着西南走,历时一个月,终于到达了人间天堂——拉萨。三人行的那一个月,并不是三人一直都在一起。“中间其实我们还分开了一个星期,当时就剩我一个人骑车,蒋政摔到腿,胖子受不了气压,所以他俩坐了一段路车与我汇合。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骑到了。”
我们可以用很多形容词来描述音乐学院10音乐剧表演班的刘迪,放荡不羁、目标明确、有毅力、孝顺……大二就断掉了自己的生活费,完全靠自己来养活自己,最穷的时候口袋里只有50元,却仍然咬牙坚持,不是因为家里给不起,只是他觉得男儿当自强。大三一年靠自己挣钱,给家里打了一万多元,只为让妈妈多买两件衣服,爸爸抽两条好烟,也证明了自己。期间,他带过萨克斯学员,出过外场,做过浙江文化馆的外聘教师到贫困县去文化下乡,卖过乐器……接触社会多了,他更明白了自己到底要什么。他说:“大学就是一道防线,走出去可以让你接触到更多前所未闻的事物,退回来也可以帮你屏蔽许多不必要的困难和麻烦,且行且珍惜。”成长于他而言,是能力,更是心智,是对父母的爱以及身为一个男子汉的担当。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青春不散场,情谊得永存
我们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们还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毕业了,我们收获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还是曾经在一起难忘的时光——我们的朋友、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班级、我们的社团……
不一定朝夕相伴的才是真正的友情,来自国际文化传播学院英汉双语播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如今在四川广播电视台交通频道担任主持人工作)的杜衎,就要特别感谢一位虽不常在一起,却给过他无数帮助的兄长——06双播的王方师哥。早在艺考前,经人介绍杜衎认识了大他四届的王方学长。“当时我对这个行业一点都不了解,对艺考也一点都不清楚。临近艺考的时候,他指点给我许多应试方面的技巧,从走路、站着、坐着一一给我示范,花了很久的时间,终于让我这个笨鸟开了窍。”2010年9月,杜衎顺利考入浙传,那时他刚大一,王方却刚好毕业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读研。之后的三年中,不常在一起,却少不了电话联系。师哥经常带给他很多专业方面的指导、建议,以及一些新潮的观点。在上戏读研时,师哥的导师是董卿的老师吴洪林,“我这相当于是不交学费学了好多研究生课程!”杜衎笑着说。无巧不成书,当师哥研究生毕业回到浙江台工作时,杜衎正好在那里实习。“可以说他是在我入学前、上学时、毕业后,一直给予我帮助的学长,知无不言。”
上学期10音乐表演班22名成员倾力打造的毕业大戏‘芝加哥’轰动一时。“那次大戏是全员参与演出,充满了凝聚力。”10音表班的刘佳宁说。整个筹备过程中,资金一直是个难题。为了筹资,在演出前一个礼拜,班里所有同学一起去了西溪湿地表演,“尽管那天天气很差,但大家都没有怨言,齐心协力筹到一万多块钱,灯光、舞美都有了!”演出十分成功成功,在庆功宴上,吃着吃着,同学们竟一个接一个地举起酒杯,说了很多以前没有说过的心里话,最后哭成一片。时光转瞬即逝,毕业后恐怕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但四年的同窗情,将永远牵连着彼此。“从那之后,看见班里的同学,更像亲人。”
说起最想感谢的人,来自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播本班的丁喆最先想到的,还是那个拥有动人声音的张晓燕老师。“最早接触燕儿姐(对张晓燕老师的昵称)还是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丁喆说,“那时候我刚进朗诵团,见到她觉得很亲切。”晓燕老师是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很有威望的老师,曾带过朱丹、李悦等知名校友,也一直是朗诵团的辅导教师。回忆那段时光,丁喆尤为感激,他说正是因为晓燕老师的辅导,他才有可能在大一拿到“浙传第一声”的一等奖,获得了成功路上第一份自信。如今,丁喆亲切地喊她“燕儿姐”,晓燕老师也会在假期叫丁喆来家里吃饭。两人不仅是师生,更成为了朋友。

青春正好的日子,释放激情,启迪智慧,孕育未来。这段美好的回忆也将成为每一个人未来生生不息的力量。祝愿每一位毕业生,前程似锦,鹏程万里。不要忘了,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