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大型人物纪录片《巴金》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吉林艺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知名专家学者、纪录片《巴金》主创代表、媒体代表等出席了会议。

研讨会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与会领导、专家学者、主创代表共同分享了《巴金》的播出情况和创作历程,并从主题思想、艺术创新、现实价值等角度对该片进行了全方位分析和点评。

纪录片《巴金》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吉林艺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吉林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
该纪录片秉承求真创新的创作理念,运用详实的文献资料与纪实素材,真实客观地展示了巴金先生的儿时过往、求学经历、爱情婚姻、创作道路、人生轨迹,凸显其文学成就、人格高度、道德魅力、人性光辉、爱国情操。在多视角多维度展示人物形象、成就、历史的同时赋以诗意化的表达,力求呈现较高的审美精神和文化品格,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拍摄手法,向观众讲述了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坛巨匠--巴金先生的辉煌人生。该片于今年10月获得第3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纪录片大奖。
研讨会上,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闫少非表示,《巴金》深刻展现了巴金直面内心与时代的坦诚、对真理与人性的执着追求,用交叉式的结构构建了巴金的生命全景,有层次、有章法、有节奏地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在真实中体会艺术的震撼。他进一步指出,这部作品在纪念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播出,是对中国文学巨匠的致敬,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意义。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副院长滕勇表示,纪录片《巴金》以创新的三维叙事方式重构了巴金的形象,深入剖析了他的生长经历、文学创作和精神追求。随后,他分享了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的最新统计:在央视播出期间,累计触达1045.2万户家庭,收视率达到0.204%,且逐集攀升,最后一集较首集上涨24.1%,这反映了较强的口碑效应。

中央广播电视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纪录片一部导演张培培表示,纪录片《巴金》于12月17日至20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特别呈现时段播出,引发观众热烈反响,累计触达观众规模近千万人,体现了这部人物纪录片扎实的创作态度和艺术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载着传承文化、记录时代、引领风尚的重要使命。与会专家认为,纪录片《巴金》的成功树立了人物纪录片的创作标杆,也是中国电视文艺创作的生动范例。本片通过创新叙事与深刻表达,既展现了文学巨匠的精神力量,也为新时代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启示。
研讨会上,该片摄制单位领导和主创团队代表等也分享了创作历程和感受。
浙江传媒学院副书记、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韦路表示,纪录片《巴金》是学校“四高地一品牌”战略的重要成果之一,通过学科交叉与创新合作,展现了高校服务国家战略与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他表示,作品不仅为巴金精神的传扬提供了独特视角,也彰显了高校在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中的综合实力。

吉林艺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邹毅回顾了纪录片历经六年拍摄的艰辛历程,主创团队在疫情等挑战中始终坚持深入挖掘巴金精神内核。《巴金》是对文学巨匠的诚挚致敬,更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生动实践。该片深入挖掘巴金的生平,让观众能够真正“走近”与“走进”巴金。

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主任、纪录片《巴金》总导演王俊杰详细阐释了他的创作理念与拍摄意义。他表示,拍摄纪录片《巴金》是一场文化苦旅,也是创作团队对巴金精神的追寻与致敬。从平凡中揭示巴金的伟大,力求真实还原这位文学巨匠的生活轨迹与人格魅力,通过影像传递他的思想深度与社会担当,为观众提供对时代与人性的深刻思考与启迪。

特邀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中国现代文学教授、中国巴金研究会副会长李存光表示该片“立意高、表述新、开掘深、功夫实”,不仅成功还原了真实的巴金,还通过深入挖掘其思想与文学的多维价值,彰显了创作者在把握学术研究上的深厚功力。

研讨会上,业内知名专家学者从该片主题立意、表达创新、艺术水准等维度对《巴金》展开研讨,并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范宗钗认为纪录片《巴金》通过详实的文献与影像资料,生动再现了巴金的精神世界,更深刻展现了所处时代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氛围。片中对时代背景的深度再现,让观众既见巴金又见历史。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则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纪录片《巴金》的亮点,他认为《巴金》的成功在于以雄阔的视野,以跨文学的大历史观重构巴金人生际遇和文学创作历程,着力发觉其中跨越于文化之上的更加雄阔而深厚的文化蕴含,展现了这部纪录片独特的文化精神。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表示,纪录片《巴金》通过影像艺术深刻展现了巴金作为文学巨匠的精神内核,诗意的叙事风格传递了哲理与现实的映照,赋予观众对于巴金精神的深刻思考。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巴金的致敬,更是对文学与文化传承的深入探索。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表示,纪录片《巴金》通过家国叙事生动刻画了巴金的精神成长史,多维度呈现了巴金的复杂与丰富,打破了观众对这位文学巨匠的单一认知,并在时空、内容和文学性构建上进行了成功探索,为观众提供了全面且深刻的艺术体验。

《光明日报》文艺部编务统筹、高级编辑李春利表示,本片通过探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哲学命题,深入挖掘了巴金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其真实与立体的一面。旁白文本也具有较强的延展性,巧妙的表达方式能够引发观众更深入的思考,更加接近巴金的本真。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阅评组副组长陈真则从致敬传统的角度评价了这部纪录片。《巴金》不仅是对个人的致敬,更是对中国文化和史学传统的深刻致敬。他认为,本片是中国纪录片人的匠心之作,亦是良心之作,并向主创团队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顾亚奇用“唯有真字见精神”来概括他对纪录片的感受。他认为,《巴金》以“真”为核心,真实准确地呈现了巴金的一生,并传达了巴金对真理和人性的执着追求,这种真诚和真实感,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深受触动。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则从更高的层面评价了这部纪录片。他指出,《巴金》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上的精湛表现,更在于创作者深邃的文化眼光和文化自信。仲呈祥强调,该片成功地将巴金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电视艺术创作的内在驱动力,展现了文学与纪录片之间紧密而深刻的关联。这种跨界融合的创作模式,不仅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更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对纪录片《巴金》做了创作总结。纪录片《巴金》的成功,不仅是一部优秀人物纪录片的诞生,更是尊重艺术家与艺术规律的生动实践,为当代文艺创作树立了典范。他强调,本片以深厚的思想积累和真实平实的叙事风格,展现了创作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责任担当,同时在尊重创作规律中实现了艺术表达与文学精神的深度融合。这部作品历时六年,在行业困境与疫情挑战下,以精湛的思想厚度和细腻的创作手法打动人心,为纪录片创作树立了新的标杆,也为行业注入了坚守与奋进的力量。创作者以自然的笔触贯穿巴金的一生,摒弃对非自然艺术效果的刻意营造,也未纠结于故事性的矛盾与悬念,而是用真诚和深度展现他的人生光辉与时代的变迁,彰显出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对历史的敬重。易凯表示,纪录片应回归对时代和人物的真实记录与深刻思考。《巴金》以平视表达平实、以记录展现真实、以情感再现人性、以思想铸就灵魂,为新时代纪录片创作探索了新路径,也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启示。

研讨会上,与会领导、专家和主创团队从不同维度深入探讨了纪录片《巴金》的创作理念和艺术价值,充分肯定了这部作品在记录时代、传承文化中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文学巨匠的致敬,更体现了创作者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以其深厚的思想积淀、真挚平实的叙事风格和精湛的艺术表现,为新时代电视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此次座谈会通过分享和总结创作经验,为行业进一步探索人物纪录片创作路径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推动中国纪录片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