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是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客座教授。11月19日下午3点,身着宝蓝色职业装的她现身我校艺术楼小剧场,为学生们阐释“话筒前的空间”,她结合自己的从业经历,谈了播音员在新时期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小剧场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挤满了人。
一开场,敬一丹就开起了玩笑:“这灯光照得让我看不见大家的眼神。”一句话拉进了台上台下的距离。
接着她说:“中央电视台以前有一句广告词,叫做‘心有多大——’。”台下学生齐说:“舞台就有多大!”“谢谢大家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敬一丹此话一出,台下一片笑声和掌声。原来央视的金牌主持人没有一点架子,主持严肃节目《焦点访谈》的她也如此幽默。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关于“话筒前的空间”、关于“现场”,敬一丹用她沉稳、淡定、宛转的声音娓娓道来。
心有多大,话筒前的空间就有多大
敬一丹所说的“话筒前的空间”指多方面。“不仅仅是这一只话筒前,不仅仅是录音棚里的空间,有人群的地方,记者能到的地方,就有表达的地方。心有多大,话筒前的空间就有多大。”同时,现在全国有300多家省市级电视台,主持人、播音员的竞争愈演愈烈,话筒前的空间又是拥挤的。
对于工作,敬一丹觉得,喜欢是一回事,适合是另一回事。她回忆起自己刚走上播音主持专业道路那段迷茫的时光,“一开始我很不自信,一口东北话,还听不出自己音调的错误。而且我不喜欢自己的声音,当年北广的老师对我声音的评价就一个字——白,就是没有艺术感觉,没受过训练的意思。”她坦承自己播新闻并不出众,在后来的电视台工作中,发现自己适合播专题,于是渐渐走上了《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的道路。
“所以首先要接受自己。其次,扬长避短,做适合自己的事情。”
“话筒前的空间”也不仅仅是演播室,更重要的是现场。敬一丹列举近期央视李瑞英等6位主播走出演播厅,来到新闻第一线,独立完成现场报道。“主播们回来都说‘太过瘾了’,因为他们接触了人群、事件、地气,找到了另一种表达方式,再回到演播室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说明在更大的空间里,播音员可以有所作为。”
她总结了一个“长、宽、深”的关系——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有多长,取决于自我认识有多深,专业领域的开掘有多宽。同时鼓励大家:“大家是在校学生,更有选择的机会,要主动拓宽自己的空间。”
现场报道,带上你的脑、眼、嘴、耳、脚
“现场”是敬一丹本次讲座的另一重点。她一再强调,无论对于播音员、主持人,还是编辑、记者,现场的能力就是全面能力的标志。她在当“金话筒”评委时,很看重现场——这能体现一个电视人的综合能力。
“中国电视在寂寞中起步”是敬一丹的名言,今日她又说,电视最辉煌最膨胀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电视赶不上网络的传播速度,也比不了报纸的评论力量,然而“现场”——试听优势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这一点在“5·12”地震和国庆阅兵式中最能体现。电视画面的直接性和震撼力,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她与学生们分享经验:现场报道,带上你的脑、眼、嘴、耳、脚。
带着脑子去现场,进入高度运转的状态,要有判断力,有思索能力。昨天敬一丹在深圳录制一期《焦点访谈》节目,她通过思考,巧妙地把深圳的低温和新闻事件联系起来,使一期普通的节目增色不少:“这几天深圳在降温,而正在举办的深圳高交会却成了冷天儿里的一个热点。”台下“唔——”的一声,恍然大悟的模样,继而全体鼓起掌来。

带着眼睛去现场,发现细节,记者的眼睛是用来发现不易察觉的变化。
带着嘴去现场,现场语言表达能力体现的是职业素养。
带着耳朵去现场,善于发问的记者一定善于倾听。她形容《面对面》节目主持人王志在倾听采访对象说话时,就像猎人扣扳机前的状态,全神贯注捕捉一切信息。
带着脚去现场,走到离新闻最近的地方。
“全身心地感受,有选择地表达,带着所有感官去现场,做全面、立体的传播”。敬一丹总结道。
把观众的视线放在先
敬一丹谈起现场之忌。她坦言很厌恶记者在镜头前说“在我身后”这句话。“说轻了是语言贫乏,说重了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她举例说把“大家与我的心情是一样的”改成“我与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更合适,要在意观众的视线,把观众放在先。
记者、主播是职业交流者,人际交流中也要比常人更懂人之常情。她批评有些记者录制节目时如入无人之境,出现媒体霸权现象。
另外,她提醒大家不要为出境而出境。做好环境选择,在现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使“我的出境删不掉”才是成功。(文/杨立赟 图/潘博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