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要闻

浙传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浙传要闻 -> 正文

【寒假特稿·年俗】欢天喜地过新年 各地年俗各不同

发布时间:2015-02-17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欢天喜地过新年  各地年俗各不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随着新年将近,爆竹声不绝入耳,家家户户的对联和福字也都贴起来了,置办年货,返乡团圆,中华大地一片热闹,喜气洋洋,年味十足。

       然而,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相差万里。虽说在同一时间普天同庆,但各个地方迎接新年的习俗却大不相同。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各地有趣的特色年俗吧。

辽宁·寓意丰富图吉祥

       辽宁过年讲究的就是个喜庆,所以当地人为很多东西都赋予了吉祥的意义。

       在辽宁,从过小年开始就算过年了。通常辽宁人把腊月二十三算作小年。小年的时候要吃灶糖,相传这一天要送灶王爷去玉帝那里汇报一年的工作,吃点灶糖让灶王爷的嘴巴甜些,多为你们家美言几句。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要打扫庭除,寓意除旧迎新。二十五,准备冻豆腐,传言在腊月二十五玉帝会下凡查看人间是否像灶王爷所说的那样清苦,所以人们吃豆腐以示清苦。二十六,宰杀年猪。二十七,宰鸡。腊月二十八,发面。二十九,贴福字,蒸馒头。

       年三十“走油”,所谓“走油”就是下锅炸些小食,如套环,大枣,春卷,丸子等。吃年夜饭,而这年夜饭通常在下午两三点钟就已经吃上了,餐桌上必有一道鱼,寓意“年年有余”。再晚些,家里的媳妇们就要忙着包饺子了,晚上将近十一点的时候饺子就上桌了,饺子形似元宝,寓意着来年“财源滚滚”。同时还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肴,就是猪蹄。猪蹄寓意“有挠头儿”希望第二年能更加努力奋进。在十二点之前要放一挂鞭迎财神,这鞭放的方向还是有讲究的,鞭头要冲着财神来的方向,一般日历上都会给出提示,据说是一些高人们算卦算出来的。年三十“熬一宿”守岁,在十二点的时候每个人要换上新衣服。一家人列队整齐“少的给老的拜年呐”。当然啦,对于小孩子来说,压岁钱往往更加有吸引力。

       从初一开始,走亲访友这项声势浩大的小范围人口迁移活动就开始了。来访者提着礼物,两家人说说这一年来的变化。平日里忙着工作,忙着照顾孩子,借着过年坐在一起好好唠唠家常。初二回门,嫁出去的媳妇们回娘家再当一回小女儿。初五要吃饺子。按理一直到正月十五这个年才算过完。

黑龙江·平平淡淡才是真

       黑龙江过年时候的很多习俗,都是中国最传统、最普遍的。但在每一年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当地人们都还是会有条不紊地按照年俗忙活着,年复一年,平淡中洋溢着喜庆。

       在春节到来之前,每个家庭在腊月二十三即小年这天,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汇报的日子,每家每户都有大扫除的风俗。通常这一天全家老小都会拿起扫帚抹布一起干活。为了迎接新的一年,家乡人民会在年前购买年货,包括新衣服,新的床上用品,还有好吃的食物,以及各种干货,如瓜子,松子,杏仁等。在年前,市场以及各大超市,商场人山人海,每个地方都能闻到过年的味道。

       大年三十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在七点左右起床,家里人彼此道一句新年好,然后开始迎接新年。人们会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然后就准备贴春联啦,贴好春联后家中的父辈就会出门放鞭炮,意味着大年三十的真正开始。每年春节这天是绝对睡不了懒觉的,因为肯定会被各家的鞭炮声吵醒。

       放完炮之后,每个家庭就要出发去长辈家过年了,一般在三十这一天,家里有孩子的家庭会去男方父母家或者女方父母家过年,初一再另选择去哪方家过年,接下来的初二初三一直到十五之前,每个家庭就会到各自亲戚家串门,俗称走亲戚。

       年夜饭往往是一年中的重头戏,以前大多数家庭都是家庭成员一起动手做,现在也有家庭选择在饭店吃年夜饭,图的是方便。当选择在家准备年夜饭,一般情况下,食物材料在中午就已经备好,一般会有鸡,鸭,鱼,排骨,溜肥肠,凉菜,熟食,炒青菜,海鲜等等。一般餐桌上菜盘的数量都是偶数,随着家庭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十道,十二道,十六道菜越来越常见。在吃年夜饭之前,家庭成员欢聚一堂,嗑嗑瓜子,唠唠家常,看看电视,打打麻将,共同迎接春节联欢晚会的播出。七八点钟时,年夜饭正式开始啦,这个时候家中的长辈会先举起酒杯,表达一下新年对小辈的期待和祝福,然后大家共同举杯,年夜饭就可以开动啦,吃完年夜饭,孩子们和老人们会聚在一起看春晚,大人们会继续忙活包饺子,等到新年钟声敲响那一刻,大伙又要聚在一起准备吃饺子,吃饺子之前,大人们和孩子们要先下楼放鞭炮,放完炮了饺子才可以开动。吃完了饺子,老人们吃吃瓜子,孩子们看看电视,大人们打麻将,玩扑克,一般在春节那一天,大家都是不能睡觉的,老人们讲叫“守岁”。

山东·在舌尖上过年

       过新年,买新衣裳、放爆竹、吃年夜饭、讨红包,这虽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放在山东,过年就意味着是饕餮盛宴,是味觉享受。

       新春佳节前。游子回乡,故人重逢,一大家子欢欢喜喜出门逛街,掀起一阵火热的购物狂潮,尤其是大家对服装市场的热衷。山东人实在,性情豪爽,过年最讲究的就是红红火火,衣服越艳越好,越能引人注目。如果赶上自己的本命年,那更是不遮不掩,连内衣、腰带、袜子也都得是大红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趋吉辟邪。这规矩没有谁强烈倡导,似乎是约定俗成的,但又偏偏无可更改,只得傻呵呵地要个喜庆到底。

       接下来,就要介绍山东人是怎么在舌尖上过年了。

       据《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饽饽,饼饵之属,北人读如波波。”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我们说的“小年”,姥姥、奶奶可就忙起来了——她们要把整个正月要吃的饽饽、包子等做好以备春节期间食用,这在我们烟台地区极为盛行。我想,这年味也正是从这浓浓的饽饽香中散发出来的罢。

       除了饽饽,我们常吃还有各馅儿饺子。端午吃饺子,清明吃饺子,过生日还要吃饺子,春节当然也少不了饺子的踪影。但唯一不同的是,春节的饺子更有料:一是大红枣,二是小硬币(烟台人称其为钢崩),三是糖。大红枣,寓意着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小钢崩”,毋庸置疑,寓意着万事如意,恭喜发财;糖,寓意来年的日子甜甜美美,幸幸福福。在年夜饭里,通常大家最期待的就是吃饺子环节,“呀,硌死我了,又吃到一个枣!”“嗯,我吃到钱了!明天买彩票去!”“啊,差点把这个大钢崩吞下去,哈哈哈!”“嗯,有糖!有糖!”在这种喜气洋洋的气氛下,大家的饭量都增长了不少,个个都成了大肚汉。

       身在山东,煎饼绝对是三餐必不可少的主食,有摊煎饼、刮煎饼、翅子煎饼、三碰头煎饼、滕州大煎饼、芝麻煎饼,菜煎饼等等。“煎饼富含钙铁锌硒维生素,粗粮营养更健康。”从小在家长的影响下吃煎饼,能够补充各种各样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比单一的米饭或者馒头要好许多。所以,过年期间饭桌上也少不了煎饼的踪影。

       当然,春节那天要做的鱼、虾、肉、菜,也都统统备好,只差上锅。那必然是一桌丰盛的团圆饭喽!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初一一大早,便听到街上的小朋友们清清脆脆的问候,走到哪喊到哪,大人们想躲也无处可躲。还别说,在这一天,以这种招摇拐骗的招数还真能赚到不少压岁钱。一百也好,五十也罢,红包传递的不仅仅是那么一张纸,而是长辈对晚辈深深的祝福与期望。同样,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玩得不亦乐乎。吃完了山珍海味的年夜饭,伯伯、姑父、叔叔、爸爸、哥哥都纷纷到楼下去放鞭炮,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震得耳朵暂时失聪,吓得狗儿汪汪乱叫。而大家又像说好了似的,这家放完那家放,吵吵闹闹直到深夜。

       “廿三,辞灶天;廿四,拉大字;廿五,做豆腐;廿六,割年肉;廿七,宰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全都有;三十下黑儿满街走。”就这样再热闹几天,年味渐渐地淡去,学生返校,家长上岗,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我们又继续期盼下一个春节,种下下一份希望。

       山西·腊八节到天仓节,我们的“年”很长

       山西人的“年”很长,从腊八节开始,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

       山西陈醋有名,过年时自然少不了这调味品的一席之地。腊八当天,家家户户都会腌“腊八蒜”。虽说个家有不同的秘方,但大致都是用醋腌制紫皮蒜,不见光放到年三十,便成了好似翡翠一般晶莹剔透的绿色蒜,清爽可口,下面下饺子去腥解腻让人食指大动。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腊八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

       晚上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村中家家户户都会把自家门前拐着的松柏换成新的,以求平安长寿。说起谣谚,山西各地又都有不同,另有一版本为“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年三十,熬一宿。”二十九蒸的馒头还不是一般的馒头,而是山西代表美食——花馍。不多说,直接上图!

       年三十晚上阖家团圆吃饺子放鞭炮。熬夜守岁,大年初一还要起个大早,一般五点以前都得收拾妥当,五点准时烧香祭祖请神。早上祭祖前十一点声音都不能发出来的,就是想打喷嚏也要憋回去,不然不吉利。祭祖时,全家人按辈分依次跪在香炉前,按照家中长者口令祭拜,请神,求新的一年全家有福。之后用早餐。新年头一顿一定要吃“年糕”,内夹红枣,寓意“步步高升,红红火火”。另外这次记者“入侵”厨房,拍下了运城特色年糕“晋糕”的制作过程。此外,还要烧掉在大门口挂了一年的柏枝(取柏枝以红绳捆住,挂在大门正中间,抵御晦气邪气)驱邪除晦,新年新气象。吃完早餐,各家要走一轮亲戚,挨个拜年,好不热闹。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这年才算收了个尾巴,之后还要添仓点粮,篇幅有限,不再多说。

       此外,山西省盛产煤炭,因此一些产煤较多的地方,还有除夕生“旺火”的习惯。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外面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单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看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 每年怀仁县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十余米,可谓规模庞大。每逢元宵佳节华灯初上,这些旺火全部吐出长长火舌,直舔大地苍穹,红光耀眼,灿烂辉煌,恰似一条条吞云吐火的飞龙,激游在锦绣人寰之中,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发家致富”的预兆。因此,方圆百里的人潮都要赶来观看旺火,有的人还围着最大的旺火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以图全家平安吉利,心想事成。

河南·饺子里面包硬币

       在河南等地都有着这样一个过年的歌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人们置办年事儿就是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这首过年谣可以说是河南民间过年的大事记。

       家里的小孩到腊月二十三就全部放假了,吃了芝麻糖,就得乖乖呆在家里帮忙办年事儿了。二十四便开始兴师动众地大扫除,大人们拿着鸡毛掸子站在凳子上扫着角角落落,小孩就掂着抹布的一角,装模作样地在窗户上划拉,再打开窗子给隔壁也在擦玻璃的小伙伴甩甩抹布,打个招呼,就算完成任务了。接下来的几天,大人们忙着置办年货,小孩就紧紧跟在大人的身后,大人蒸枣花,小孩就帮忙往捏好的枣花上面放枣,大人煮肉,小孩就负责尝尝咸淡,大人炸焦叶儿,小孩就眼巴巴地望着盆子,等着凉下来吃。终于熬到了三十儿,全家都忙活着包饺子,小孩呢就偷偷从面里揪出一团来,捏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再用彩笔图上颜色,拿去给邻居家的小孩炫耀,比比谁的更像。大人们围坐在桌前,边包饺子边说着这一年来的喜怒哀乐,这些故事全都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终结。包饺子的时候,还会包上一个有钱的,就是把硬币洗净包在馅里,晚上吃饭时谁要是吃到,就预示着明年幸运之神会降落在你身边。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闹醒,小孩被裹上花花绿绿的新衣服后,就该去奶奶家了,学几句吉祥话,给家里人拜个年,就可以开心地拿着压岁钱出去买炮了,“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好像告诉人们,看,过去的都让炮崩完了,火光就是明天的希望啊。

       现在的春节,很多人会选择出游,或者是其他娱乐方式,而在我的家乡河南,大多数人还是要回家团聚,工作再忙也要按照前人的歌谣置办年货,有人问过我,“何必啊?”对啊,何必啊,因为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很多人曾经甚至现在都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敬奉神灵,尊重传统也许能让老百姓安心一点,这在快速发展得什么都顾不上的日子里,这也许没什么不好。

四川·人情味是中国最重的年味

       位于祖国西南的川蜀,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在辞旧迎新之际,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巴蜀人的新春。
咱四川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在新年,传统农家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祝福吉祥的语言,以示希冀来年的丰收吉祥。燃爆竹,放烟花的热热闹闹当然必不可少。像洛带这样的传统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将会上演精彩的耍灯舞,灯的种类千奇百怪: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川人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的文化瑰宝。
除此此外,巴蜀人还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舞龙,龙的种类更是不胜枚举:有彩龙、火龙、水龙、脱节龙和和上川龙等。在巴蜀,春节到来后持续到十五的游庆:新年撞钟、烧子时香、大庙会、游喜神方、人日游杜甫草堂、耍狮子、舞龙灯、元宵观灯。再加上爱耍的成都人“过厚脸皮年”的正月十六游百病,这才构成了一个欢欢喜喜、圆圆满满的成都年。
       春节团圆,“人情味”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因为重亲情,重家庭,为了团团圆圆过大年,成都人早早地就开始了准备,比童谣里唱的“腊八”还要早。
       老成都的春节,每年立冬后,家家户户杀年猪、腌香肠、腊肉。腊肉作为年味一大重磅,更是川蜀人浓浓的乡愁。成都著名学者郑光路的《成都旧事》中记载,过去的杀猪匠鬼板眼多:他两手紧按猪头,一副不能脱身之状,看热闹的小娃娃往往会把杀猪刀递给他,这时他会低声嘀咕:“猪大爷,不是我要杀你哈,是递刀的叫老子杀的。”四川老腊肉,利用每次生火煮饭时伸出灶门的火舌和柴烟逐日熏制,直至色泽金黄,闻之甚香,火舌舔肉吱吱作响,令人馋涎欲滴。进入腊月中旬,各家各户又开始碾汤元,加以酿初酿熟的米酒,都为大年初一全家人可以吃到象征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的红糖汤圆做着准备。团圆,正是人们做这么多准备所祈求的,正如大年三十必不可少的团圆年夜饭饭。
       过中国年有四个主题:团圆、吉祥、富裕、欢乐。位列第一的就是团圆,在情感上,始终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即是人间的亲情与和谐,人情味,也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

浙江·祭灶谢年 追求美好

       台州民间以腊月廿四为“小年”,从这天开始,大家就忙着过年的计划。故有过廿四后,至上八出年,每天都是节日的说法。廿四过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有掸蓬壅、祭灶送神、谢年等风俗,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且过一天,马上要进入年关,故民间以这一天为“小年”或“小除夕”。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称“灶司命菩萨”。”在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供品用冰糖、柿饼、麦芽糖等能够胶牙的甜食。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传说灶司爷是个非常健忘的神仙,吃了这餐饭就忘记了上餐吃什么,台州有句老话叫“灶司爷饭吃了”,比喻健忘的人。灶司爷在上天前吃了甜食,自然忘记了主人以前对上苍及对自己的不好,只说这家人的好话了。《临海竹枝词》有:“腊月廿三送灶司,请他上天言好事。明年上八回灶转,带来福禄寿财喜。”
       如果“立春”日是在廿四之后,这一天尚有“谢年”习俗。谢年是一种古老的风俗,顾名思义是一种感谢、拜谢年的祭神活动,感谢他们保佑一家又平安度过了一年,并祈求来年能风调雨顺。它不是节日,却是过年期间非常重要的活动。从农历节气来说,立春是一年的开始,因此谢年放在立春前。由于阴历年的运转与节气有时间上的差别,会出现一阴历年没有立春这个节气和一年有两个立春的现象。
       祭灶和谢年,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着老百姓的那种追求美好生活的朴实的愿望,现在,各地仍保留着及早和谢年这种习俗。

广西·压年饭祈平安盼丰收
       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过年习俗也融合了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除了燃放鞭炮、互访拜年、派送红包等常见的庆祝方式外,也有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春节习俗。

       我们在除夕有吃年夜饭的习惯,而壮族人在除夕这一天则会多煮米饭,俗称“压年饭”,预示着来年可以有好的收成,米食充足、五谷丰登。在大年初一,壮族人通过挑新水庆祝新春。他们认为大年初一的水最纯净、最吉利,所以大年初一他们会到河边,插香、向水里投“利市”,挑水回家,认为这样能给家里带来整年的好运气。

       在一些非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人们除了在家门祭拜土地神外,还有祭社的习俗。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社坛,许多社坛都设在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下,居民们不分姓氏均可祭祀。人们认为在新年祭社可以祈保一方平安,家庭美满,风调雨顺。

       在桂林,元宵保留着燃灯的习俗,万家灯火彻夜长明。因为旧时桂林正月有龙灯出游,龙灯走过街巷,笙箫鼓乐追随,为居民祈求吉祥如意。如今龙灯不再出游,但人们在元宵燃灯算是延续了这种以光祈福的习俗。

       新春佳节将近,全国各地都在欢天喜地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各地的年俗虽不尽相同,但对新的一年美好的祝愿却是相同的。在此,也献上祝福:祝大家新年快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