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要闻

浙传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浙传要闻 -> 正文

【暑期特稿·书影一夏】——《海洋天堂》影评

发布时间:2015-08-02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叫做《地震中的父爱》,其中所描写的父爱让人敬佩,而《海洋天堂》中所描绘的父爱则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故事讲述了一位身患癌症晚期的父亲想尽办法去为自己孤独症的儿子寻找一个自己死后能照顾他的安身之所,也努力训练儿子学会自理的感人故事。
电影开头是一幅唯美的画面,儿子的手在海中拨弄,起伏的海波透蓝,给人以蓝色色彩基调的印象,奠定了电影忧郁和悲伤的基调。
      原计划跳海自杀的父子俩回到家后,邻居柴嫂来送东西,其中的毛绒狗贯穿了整部电影,包括父亲王心诚数次教导孩子大福狗不能放在电视上,狗其实是大福的象征,虽然大福是孤独症患者,但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有他自己的思考模式和行事方式,这一点在大福摆正椅子,放正物品等种种细节也有体现,也包括他为家中的植物浇水,看见学校里的植物大喊:“花!”时,也表现了大福对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很敏感,公车上的电风扇也是如此。
      故事继续发展,王心诚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大福新的家,在大福离开的第一个晚上,父亲端详着大福小时的木偶玩具,这里运用心理蒙太奇,回忆大福小时候的场景,表达了对大福离开自己的惆怅和内心的失落,甚至于父亲还故意把狗放在电视上,站在门框高处去感知大福的存在。而在另一边,大福因为所处环境不熟悉而焦躁不安,此处导演设置了一个巧妙的父子间的默契,等到父亲赶到,大福便安静下来,举起手等父亲为自己脱衣服睡觉,这个场景在电影前面出现过,主要为了表现父子间温馨的默契,让人顿觉温暖,也突出了两人分开的心酸和不舍。
      为了使大福习惯王心诚搬过去一起住,走时他对柴嫂说:“大福对谁都是个负担,我是他爸,赶上了,没办法”,这句对白表现了父亲的无奈,也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从而塑造了一个饱满真实的父亲形象,在王心诚教大福拖地发火时也有同样作用,避免将这一形象神话,建立一个虚假的完美父亲,从而保证了电影的真实性。
     另外,在电影父亲寻找福利机构的部分,王心诚处处碰壁,表现了社会的残酷和自私无情从而达到这种公益性电影呼吁社会关爱残障人士的启迪目的。
     在电影中从父子的嬉戏场景直接切换到灵车的骨灰盒,导演故意跳过这段可能最易让观众与剧中人物共同情感渲染的生离死别的片段,这种取舍保证了影片内敛淡然的风格,不至于成为琼瑶式的悲情戏。这不是一出悲剧,而是一段戛然而止的爱的进行时。
     另外玲玲这一形象的安排极为巧妙,作为一个正常人,为什么玲玲要向大福倾诉?这是一个可能大家都会忽略的问题,但正因如此,才能表达出导演所想要表达的含义:玲玲是一个马戏团小丑,在某个意义上她是没有根的,她也是孤独的,她就是这个社会中大众的缩影,所以说在某方面其实每个人都有孤独症,大福这一类的人事实上是和我们是没有区别的,是平等的。
     通看整部电影,它以平淡叙事的方式向观众叙述,以潜移默化的情感转移感染人,远比简单俗套的催泪更加成熟。电影主要是描述父亲生前为未来大福独处所作的种种繁琐安排,其父爱的光辉在死后大福学会父亲所教的事物变得亮色,这便是电影的高潮之处,强调了父亲为儿子所做的一切的爱。使整部电影有一种大气浑然的整体气质。
    《海洋天堂》这部电影情节和人物细节都很到位,但作为武星的李连杰确实在这部电影中发现了他的局限性,明显不能很好地调动情绪,在外在形象基础上就不能做到深入人物内心达到形神具备。文章所饰的孤独症大福相同,也基本是按痴呆装傻的套路演,达不到《阿甘正传》中的形神合一。
      虽说这部影片还是有一定的瑕疵,但在其表达主题方面还是做得不错,达到了宣传和教育的目的。拍摄手法也以直观叙事为主,延续了淡然风格。这便是这部电影最高贵的品质,可以煽情,没有。可以悲苦,却是温暖。温暖的是父爱。
      海天遥遥,父爱深深。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