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要闻

浙传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浙传要闻 -> 正文

【暑期特稿·书影一夏】诚实的身体——蔡明亮影视作品浅析

发布时间:2014-07-30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洞》在我看来似乎是蔡导与观众之间关系的一道分界线。《洞》之前的作品,蔡导他依然会将电影摆放进一个故事中,生活场面的堆积,观众未必喜欢,但是可以懂得。这时候的蔡导我想可能荷尔蒙仍然旺盛,这些都像是创作的热情来临之际便产生的作品,很有青春的感觉,每一处画面虽然平静,但潜伏的性格矛盾、社会矛盾是很突出的。《洞》后的蔡导的作品,机位越来越固定,镜头的运动越来越少,人物的沧桑感越来越重,深藏在人物背后的矛盾也不再翻滚,甚至没有,荒诞、隐喻的场景越来越多。原本就已经苦闷的人物,再脱离了故事的连结,一切都断了,散了,蔡导与观众的距离也越拉越大了。神奇的是,影片的抓力却越来越强,我发现我完全被吸引进了蔡导电影所营造的氛围当中。但是这时的蔡导控制力强得惊人,从演员的表演到节奏的控制、气韵的把握,与2000年之前的作品相比都得到了提升。这是由“重”到“轻”的渐变,我却感觉导演力道越来越重,到现在,可能真的成为了“不能承受之轻”了。

  作者将生命放在了所有的电影中,每一部的长片都能体现其的生命体验,不变的电影语言像是生命中无法改变的形态,老去的演员和场景像是生命在每个阶段的不得已。这样子将电影融入到整个生命,并以之展现作者的生命形态,在成就了这一切后,把灵魂永存在影像里,然后才能不顾身体的存在了,这实在是太难了。我想这时很多电影人都想要做的梦,但做到的人,在当代中国电影中,只有杨德昌导演和蔡明亮导演。因为电影人不仅要背负社会道德的责任,这要的是诚实,受得起他人的不理解和指责,更可怕的是社会、家庭的禁锢。还要背负生命必然的软弱和疲惫的时刻,这要的是坚定的自觉意识和精神追求,受得了孤独和自我怀疑的威胁,更要的是不断揭开自己也许之前根本看不到的伤疤。不断不断地跨过每一个走下不去的时刻,才能让自己的电影生命的气韵挥不散。我刚刚拍完自己的第一个短片,便深刻感受到了,学生拍片条件差和人手不足不是最难跨的坎,最难的是没有胆量去挖掘自己的伤疤,这个伤疤就是自己如今这个时刻最想展现诉求,这种诉求是轻易不敢展现,因为很有可能是别人不可能接受懂得,不敢也就走不出禁锢,找不到对影像的控制力。



  另外说到导演对身体的癖好,以我的环境来说,这是大逆不道的东西,实在无法将其当作艺术,这也是蔡导的影片被人黑的最多的地方。直到昨晚,看完《脸》之后偶然在电脑里翻到了Leslie跨越97,很自然地又重温了一遍那段经典的《红》。我看过Leslie的访谈,他很自然地说这段表演中他的确是在扮演女人,但在观众看来,仍是两个男人之间的舞蹈。我之前一直很喜欢Leslie的这段表演,很自由,风华绝代。然后突然思想一转,我开始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又无法接受《脸》中的关于“身体”的展现。最终,还是觉得人实在是一种虚伪的动物。其实两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身体它是生命很重要的部分,但人们只会想看到借用身体后延伸出的东西,因为它掩盖了身体的苦痛,而无法接受身体本省发出的东西,它赤裸裸地把苦发出来了。Leslie是前者,把美放到了身体中,美是Leslie整个人生;蔡导的影片是后者,用身体把苦拿出来了,苦是蔡导的源泉。艺术说到底就是美或苦的延伸。

  最后还想说说Leslie和蔡导,都是我很喜欢的艺术家,最近才开始慢慢发现他俩其实有蛮多共同点的。两人都有很难得的精神自觉性,有很独立的人格,很自由,但是自由到一定的程度的人又让我觉得他俩很悲惨,会不会怀疑自己脱离了人群后不知道去哪里?所以蔡导才在佛中得到了支撑吗?我想艺术家就是这样,包括我自己经常会觉得人活着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以后我没有办法干电影,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活下去,因为生活实在是太痛苦了,没有电影的释放,不知道自己怎么解决很多郁结。总觉得爱才是所有痛苦和快乐的根源。但是如果走上了杨导或蔡导这种道路,的确电影带给你的爱会比苦多(我想拍过自己作品的人就知道当正是作品出来那一刻,经历的一切苦就都不算什么了)很多时候必须得抛弃一些关于爱的东西,或者说要抛弃的东西太多了,很难走,尤其是对于女性吧。现在很难下定论。


最新推荐